|
陈逸飞(左二)在位于上海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辅导学生画画。新华社发 |
太意外的消息,让所有人都说“不敢相信”。不仅由于年龄,还因为留在人们视野中的陈逸飞,从来都显得既温文儒雅又充满自信和活力。“上星期打电话,他还说一定会把这部电影拍好的。”上海一位文艺记者说。突发疾病前,陈逸飞正在浙江富阳赶拍这部新片《理发师》,还表示:“不把《理发师》拍出来或者拍不好,我会终身遗憾。这是我对自己人
生的一个交代。”不料,一语竟成谶。
他要让电影像油画一样具有个性
《理发师》的故事开始于二战前夕的上海,讲述发生在乱世中小人物的命运。陈逸飞对它的要求是“叙事、心理展现都要细腻,节奏很快,环环相扣”,而在视觉效果上,则会“像油画一样具有个性”。
“像油画一样”是几乎每部陈逸飞制作的电影都有的视觉特征。从1993年迄今,作为导演的陈逸飞只拍摄了3部电影故事片,《海上旧梦》少有观众看到,《理发师》尚未杀青,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梁家辉主演、曾入选戛纳影展的《人约黄昏》。如果再算上另一部反映上海拯救3万名犹太难民的纪录片《逃亡上海》以及电视纪录片《上海方舟》和电视连续剧《雨天有故事》等,我们不难发现,“老上海”是贯穿所有“逸飞电影”的故事背景,他的电影因而洋溢着怀旧气氛和海派的唯美气息。
绘画是他生命中的浓墨重彩
近几年来,当陈逸飞提倡的“大视觉”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知所接受时,他也越来越乐于自称为“视觉艺术家”。然而,事实上,无论后来在其他领域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他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依然是绘画。
“他的《黄河颂》和《攻占总统府》(与人合作)称得上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的一座高峰。而在走入国际艺术市场方面,他也是中国画家中较早、较成功的一例。”上海油画雕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磊这样说。
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是陈逸飞画笔下的主要题材。经过他的上海式改造,就变作一种美丽的怀旧,以其东方韵味感动着观众,也赢得了国际市场认可。世界著名艺术评论家哈默曾说他的画“接近诗”;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则称他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他一直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商人和艺术家在他身上融合
一个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四个服装品牌,一家模特经纪公司,一所广告公司兼沙龙,还有环境艺术公司、网络公司……在“逸飞”的名字下,我们能看到这样一长串产业和商品名字。而且据说,个个赚钱。
“在服装品牌打造、模特职业化培训、产业集团化等方面,陈逸飞都运作得很好,其他设计师多半难以做到。在观念创意上,他也自有其独到之处。”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说。
将商人和艺术家两个身份捏在一处的陈逸飞觉得,两种身份不矛盾。因为他做的是同一件事,就是搞“视觉产业”。创造“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艺术”,做一个把艺术融入生活的艺术家,一个把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企业家,成了他近些年来的艺术理想和生活方式。而其最初的出发点,只是“让周遭的房子和人都越来越漂亮、好看些”。
一个将艺术与商业、现代与传统、怀旧与时尚、东方与西方众多要素与身份组合玩转,怀着好奇和趣味尝试了诸多领域和创意的中国文化人,带着他的“唯美”追求走了,却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大视觉里长留痕迹。 (本报记者 姜泓冰)
(编辑: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