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网上看河南西线采访团到达郑州(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25 19:34 河南报业网 |
郑州市常务副书记赵建才在做市情介绍 河南报业网讯 (记者宛冰) 今日上午第四届网上看河南西线采访团来到河南郑州,听取了郑州市常务副书记赵建才所做的郑州市情介绍.随后采访团来到郑东新区参观采访. 一、 郑州市概况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和中原崛起的龙头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郑州辖6区5市1县,2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建成区人口340万。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235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六位。 1、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3600年前的商代在此建都,历史上郑州先后5次为都,8代为州,是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并加入“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8000年前的裴李岗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遗址、5000年前的轩辕皇帝故里、3600年前的商城遗址,以及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北宋皇陵、杜甫故里、黄帝故里、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黄河风景名胜区等名胜古迹,吸引着八方来客,使郑州成为沿黄旅游线热点城市和中原旅游圈最具吸引力的城市。 2、郑州交通通信发达,区位优势明显。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设有铁路、公路口岸和航空口岸,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枢纽城市。郑州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是全国两个铁路一类口岸之一,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公路网四通八达,是全国7个公路主枢纽之一,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主干线,国道107线、310线在郑州交汇。郑州还是全国第三大邮政电信枢纽。4E级郑州新郑机场为国家干线机场和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使郑州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聚散能力,并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聚散中心。目前,河南省已确定构筑以郑州为核心、包括周边150公里9个城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圈,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和龙头。 3、郑州有较好的工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强。郑州主导产业有汽车、煤电铝、装备制造业、食品、纺织等,是中国重要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大客车生产基地、煤炭工业基地、建筑和耐火材料基地以及纺织工业基地。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196户,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0家,宇通集团、中铝河南分公司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郑州氧化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条件最先进的客车生产企业,被世界客车联盟授予最佳客车制造商称号;郑州日产也已成为全国汽车行业的新锐力量。宇通客车、金星啤酒、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10个产品荣获国家级名牌产品,金芒果卷烟等31个产品成为河南名牌。郑州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全市科研机构近200家,普通高校48所,是国家认定的“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4、郑州商贸优势突出,历史上就是著名商埠。郑州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1997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全市批发、零售、餐饮和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壮大,物流、会展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全市现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59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21个,年营业额超过亿元的大型零售商场有15家,3家商业零售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其中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是全国三大商品交易会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是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郑州价格”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价格。河南科技市场是国家规划的我国中部地区的技术交易中心。郑州已形成批发与零售、期货与现货、传统经营与新型业态相结合的市场交易体系。 5、郑州发展环境优越,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近年来,郑州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合作与交流快速发展。在世界银行《2003中国投资环境报告》中,我市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综合投资环境前10名。中国质量万里行明察暗访,评价郑州整体服务质量为优秀。目前,郑州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郑投资兴业,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2621家,其中有1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旅游、娱乐、餐饮、建筑、运输、教育、房地产等。郑州节会发达,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世界中等城市芝麻网年会、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这些国际性的盛会向世人充分展示了郑州市改革开放的新形象,使郑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明显提高。郑州正被国内外高度关注,被大企业看好,已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发展大郑州 郑州目前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央提出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以后,全市人民发展愿望强烈,创业热情高涨。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提高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这一大的背景下,郑州市委、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原则,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发展大郑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强力推进经济建设 近年来,我们按照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加快工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高附加值特色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一是对具有传统优势的煤电铝、汽车、食品行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对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行业,着力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带动全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速和较好的效益。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02.7亿元,增长23.7%;实现销售收入1189.6亿元,增长35%;实现利润74.5亿元,增长38.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0.2%,提高16.7个百分点。 2、发挥商贸优势,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总体发展思路是以提高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增强辐射、扩大就业为重点,壮大提高批零餐饮、运输仓储和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现有商业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会展业。目前,全市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一批现代物流基地相继建成,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正大易初莲花和家乐福等先后入驻,每年在郑举办的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商贸和展会活动达100多个。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7亿元,增长16.4%。其中,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分别完成459.9亿元和80.2亿元,增长13.6%和38.5%。 3、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推进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抓好都市型农业、近郊型农业和远郊型农业的科学规划和实施,加快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家,其中12家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三是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率先在全省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四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从2004年起,市辖各区和全市贫困村全部免征农业税,县(市)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农民负担因减免税和粮补共减负80.7%。 (二)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我们坚持“拉大框架、改善环境、增强功能、提升品位、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构筑与建设发展大郑州相适应、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带动卫星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把郑州建设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全国区城性中心城市。2004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8%。 1、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建设一流人居环境。我们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目标和净、绿、亮、美、畅的标准,大力加强中心城区的改造。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严格控制土地审批、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数量,增加广场游园、增加生态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使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拆迁安置工作坚持把为民造福贯穿始终,实现群众搬迁后居住条件要比原来好,安置后生活要比原来好,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祉。三是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使中心城区既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兼具时代特色。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在中心城区保护改造中,确定和实施了铁路沿线整治、入市口整治、河道及滨水地区整治、排水系统治理、交通路网建设、广场公园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系统建设、街区改造与街道整治、夜景照明、历史文物保护、城中村改造等12个方面的重点工程。2004年,全年新增绿地面积510万平方米,新建游园34个,续建、新修道路28条,改造支路背街小巷126条,改造、新建雨污水管网25.6公里,完成340余幢楼体夜景照明,中心城区面貌正在得到明显改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81.4%。 2、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郑东新区。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我们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城市建设“摊大饼”的做法,采用国际征集规划方案的方法,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全面推进具有国际水准的郑东新区建设。郑东新区分为中央商务区、商住物流区、龙子湖高校区等6个功能区。目前,郑东新区各项建设正按照规划抓紧进行。2004年全年完成投资60.2亿元,中央商务区形象初现,内、外环60栋高层项目中已有35栋开工建设,其中19栋结顶,楼市销售良好。加快CBD景观建设,道路绿化带和道路周边缓冲绿化、路灯、道路铺装等工程正在进行,14个周边公园即将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河南艺术中心地下工程已经结束,中央商务区中心湖破土动工。起步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河一渠”绿化工程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项目50个;烟草集团、天津顺驰、上海绿地、澳门宝龙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龙子湖区6所高校已开工建设。 3、大力推进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坚持从郑州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环境条件出发,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国家乡村城市化试点市1个、省级城市化试点市4个、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个、省级重点镇15个。 (三)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实施科教兴郑战略,文化卫生健康发展。一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目前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郑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达7万人左右,占总人数的 93%。加快市区中小学校建设,确定今后3年内市区新建39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今年首先建设22所,其中小学11所,初中11所,总投入 5.94亿元。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事业。2004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863”计划转化基地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3个。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按照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和文化强市的目标,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建设郑州广电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二是抓好商城遗址为代表的历史传统文化的规划保护,突出郑州文化特色,培育郑州文化品牌。三是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整合报业和广电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四是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造了“绿色周末”、“广场文化”等一系列知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丰富和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由郑州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是河南历史上第一部原创舞剧。 3、开展“四城联创”,构筑和谐郑州。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今年,我市集中开展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内容的“四城联创”工作,力争在年底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保持“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明年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两三年内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四城联创”领导小组,下设4个创建办公室,分别由一位副书记、副市长负责,省、市、区三级联动,市、区分工,明确责任,“四城联创”工作将整体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4、狠抓稳定工作,打造平安郑州。围绕“建设平安郑州,争创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的目标,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治安防控长效机制。一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全市95%的内部单位达到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职工违法犯罪的“三无”标准。二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推行“一岗双责”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预防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工作机制,健全基层信访稳定工作网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市级领导对重大问题实行包案处理,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对47个重大不稳定问题实行市级领导包案处理,对132起不稳定问题全部交办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明确单位一把手包案。全市抽调22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处理了900余起多年积压的信访案件,集体上访上升势头得到遏制,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四)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执政能力,我市党的建设工作有了新进展,有力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是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市委中心组带头学习,认真交流学习体会,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分专题系统深入地学习。二是在全市开展学习辅导、主题研讨、送理论到基层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先后举办理论报告会80多场,作宣讲报告1700多场;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110期,培训干部7000多人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升华,为推进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强大精神动力。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积极扩大和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年来,全市公选科级以上干部2100人,有3200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中层领导岗位。积极探索“三票制”(群众推荐票、素能测评票、差额表决票)选任干部,2003年以来共选任领导干部8批105名。三是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去年分别从机关和乡镇、企业选调100多名年轻干部对调挂职锻炼,今年又选派4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四是实施干部大培训战略,仅2003年就培训干部3.4万人。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专业和性别结构得到改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明显提高。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齐抓,重点抓好人才的培养、吸引、管理、用好四个环节。一是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搭建创业平台。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海外留学人员的引进、项目扶持和风险投资等,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条件。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依托高等院校、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境外培训等形式,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系统培训。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博士160名,每个县(市)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博士任职,改善了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四是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教育,采用轮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知识更新。目前,全市已有各种人才42.8万人,其中有高级以上职称的3.25万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4800余人,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人才群。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根据近年来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力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体化。一是在农村,我们率先开展了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巩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实施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双强”工程,即按照“党性强、会致富、甘奉献、有威信”的标准,着力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选准一个人,带动一个村,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二是在城市,我们及时把基层组织工作的重心向社区转移,以“三级四方共建”活动(区、街道、社区三级负责,驻区单位参与,共建党建先进区、街道、社区)为载体,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把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在做好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事情中,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在企业,我们注重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努力做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目前,全市具备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857家,已建立党组织840家,达到98%,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拓展。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贯彻力度,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重点工作。强化制度建设,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入手,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