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天消息 本报微音先生本月3日发表在本报A1版的一则街谈巷议《评残疾人不准读大学》,连日来在广州市聋人学校师生中相互传阅,并引起强烈反响。
据了解,广州市残疾人约占全市人口的4.5%,近几年来,广州的特殊教育发展很快,实现了向学前和初中两头发展,1997年又建立了职业高中。但尽管残疾人有了入学机会,不少残疾青年由于身体条件的制约,就业难之又难。
如何解决残疾人读大学问题?广州市政协委员、市聋人学校校长戴东红对记者说,1990年,长春、北京、天津等地先后开办了特殊教育学院,为残疾青年学习开启了大学之门。但由于这些学校招生是以本地和附近省市生源为主的,广东省每年只配有一两个名额,广州不少具有学习能力的残疾青年被拒于门外。
戴东红和部分政协委员最近提议: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在市属大学开设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本(专)科班,专业可根据残疾人的特点设置;采用联办方式,将现有残疾人学校向高等教育延伸,与大学挂勾;适当收取教育成本费作经费补充,在生源上放宽至广州地区外的残疾人。(钟璐张嘉平)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