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里,艰苦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过的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生活。然而在这段阳光灿烂的大学日子里,由于涉世之初身边压力而造成的心理疾病却给灿烂的阳光蒙上了一层灰色。
大学生:新的“弱势”群体?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市大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而在这16.5%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其中边远农村的学生比例最高为19%。前不久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还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在今年的上半学期中,北京3所著名院校就各发生了一起学生自杀事件。心理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现代大学生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需要的是更多心理关怀和精神沟通。“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
“郁闷”如今已经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你们怎么啦?
心理疾病:症结究竟何在?
大学校园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地带不是没有原因的,学业方面的压力、生活环境的变化都是引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是没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和高中差距过大,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系列问题;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使学生在大学中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过高(尤其是来自工人、农民的家庭),就极易引发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和他人进行交往的需求。然而,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或无法和别人较好地沟通,长此以往,就导致这些学生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甚至患上抑郁症。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舍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舍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少数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两大首要因素。
心理咨询:千呼万唤始出来!
“心理咨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国人避而不谈的字眼,即使在今天,许多人还是认为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就是神经病人。对心理咨询的错误理解使得许多大学生未能及时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知道自己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但由于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病”、“不正常”,怕受到其他人的歧视,因而不愿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去做心理咨询。
一方面是许多学生在心理上还无法坦然地接受心理咨询,另一方面是校园中的心理咨询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还有待加强。据了解,目前我国设立心理咨询的高校不到30%,这对于存在心理疾病需要进行咨询的众多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另外,即使在设有心理咨询的高校中,心理咨询处的心理医师往往由心理系的老师兼任,人手少,地方少,接待率和咨询质量自然也就难尽如人意。
面对已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力量的同时,大学生们应尽快走出不敢正视心理问题的误区,科学地对待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尹云岚 罗翔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