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郝磊
又一个劳顿的秋天过去了,刘新华长出了一口气。
近20天,一天35公斤的摘棉花任务对这个19岁的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头一遭。“我身体棒,算挺过来了,我们班一大半完不成任务。他们惨了,吃苦不说还面临罚款。”
刘新华告诉记者,新疆的大中专院校每到秋天,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内容就是摘棉花。他所在的学校摘棉花有定额,完不成定额,按每少摘1公斤罚6角钱计算,若不交罚款,学校就扣学分、不给发毕业证。
同刘新华这样的大学生相比,新疆还有许多中小学生在秋天里的勤工俭学被他们和他们的家长称为“遭罪”。摘棉花任务重,孩子完不成,只好家长上阵帮着干,还是完不成,只能交钱抵任务。一个孩子的勤工俭学,往往演变为一个家庭的负担。
一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工作的老师说,这对兵团农场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10月15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制止勤工俭学活动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而就此,新疆教育厅也专门要求各地在开展勤工俭学、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自治区有关管理规定,加强学生劳动安全管理。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因人、因地有区别地安排劳动,要严格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劳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据记者了解,此类通知已下达过不止一次,但变味的勤工俭学为何还是一再出现呢?“本来劳动锻炼对学生是件好事,但学校这样做使劳动变了味!”刘新华认为,学校将勤工俭学变成了单纯的挣钱。勤工俭学不同于义务劳动,因为有偿,所以学校积极性较高,很多学校非常看重这部分收入,它也的确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的困难。
新疆教育厅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无所知,但碍于现实,解决起来比较棘手,归根结底是教育经费不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一位基层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他们学校勤工俭学挣的钱都添置了教学设备,虽然学生吃了苦,但受益的最终也是学生。因此,他认为这么做没什么不妥。
但是,新疆天宇律师事务所王次松律师就此评价说,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学生不隶属学校。学校同他人订立经济合同,是学校的行为,不应该牵涉学生。因此,从法律角度说,当前这种勤工俭学方式有侵权的嫌疑。
与这位学校负责人认识相似的还有一些基层领导。棉花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到秋收季节,有上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力汇聚新疆摘棉花。但由于采摘棉花的时效性很强,劳动强度大,种棉的单位和农民依然感到人不够用,因此,许多县乡和兵团的基层领导把眼光盯在了学生身上。“大局所需,学生当然应该作贡献。”一位乡长不容置疑地告诉记者。
“这恰恰是体制不顺的直接体现。”新疆教育学院一位教授认为。他指出,中国基层的一些地方,社会非常像一个企业,行政领导等同于企业一把手,几乎没有社会分工可言,什么学校、医院、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领导管的生产部门,应该服务于领导认为的大局。而往往这些大局都是些具体的生产行为,应该由真正的企业承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今天一再发生的变味勤工俭学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结果。棉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财政收入,用学生做劳动力当然成本低,何乐不为?学校既帮了财政的忙,又能得到实惠,实现双赢,学校也因此有积极性。而学生,显然就只有服从的份儿了。
这种勤工俭学方式想在短期内禁住,难!新疆大学一位班主任这样感叹。
   全新推出周星驰电影短信游戏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