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比今年增加8000人 上海明年大学毕业生往哪“流”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2月10日10:33 解放日报

  上周六,潮水般的人群“流”向上海交大浩然高科大厦。由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东华大学四所高校联合举办的2002届本(专)科毕业生双向选择会在此举行。上午十点多,记者来到招聘会场,老远就看见会场门口拥着数百名学生,手持入场券,等待“放行”,许多学生已经在低温冷雨中等了半个多小时了。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年年热闹,今年更“火”。作为全国高校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2002届毕业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新一届的大学毕业生们将流向哪里?时下什么样的人才“热销”市场?大学生们“流动”的渠道是否畅通?且随记者到现场看看、听听……

  复合型人才行俏市场

  市场信息显示:计算机、通信、电子、机械、精细化工等专业依然热门;虽然计算机类专业需求不如去年那样“火爆”,但重点高校这类专业的供需比仍然居于高位,达到1:10左右;管理、金融、财贸、外语类专业需求“升温”,而证券专业今年明显“萎缩”。

  东华大学学生小李显得挺兴奋,指指手表说:“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投了十几份简历,有几家单位还约我去面试。我就等着‘广种薄收’了。”“你这么‘抢手’?”望着黑压压的人群,记者有些怀疑。“我念的是机械专业,还辅修工商管理专业,许多用人单位一听,便对我感兴趣了。”

  被他这么一说,记者留意观察:果然,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海报中,除专业要求外,还列出“计算机能力强”、“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第二学士学位的优先考虑”……

  市场“钟情”复合型人才,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培养人才心中可“有谱”?最近一项对90年代至今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许多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社交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方面还需加强;毕业生则建议,学校应该在人文社科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方面为学生多加选修课。这说明,对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看涨,学生意识日强。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在教学中,须加强学科交叉,增设“第二专业”,以培养文理相通的复合型人才,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清醒应对市场变化

  往年,高校毕业生人才“早市”上,通常是外企“独领风骚”,今年则让位给国企和外地单位。算下来,今年进场设摊的单位比去年多了几十家,岗位也有增无减。但是,耳边传来一些学生的抱怨:“找个好工作真难。”

  某校通讯专业学生小王,从早上9点到11点,一份简历也没投出去。为啥?“我想进外企,最好是跨国公司。但是今天来的外企太少了,有些岗位又不适合我。”小王一脸苦恼。记者发现,像小王这样的学生还不少,每到一个摊位前,先要“验明正身”,只有外企或合资企业才驻足。记者问:“为什么一定要进外企?”“工资高呗”,小王直言不讳。“月薪多少才符合你的心理价位?”“四五千吧。”

  相比上海的用人单位,一些外地单位显得“门庭冷落”。华东理工大学一位山东籍的学生说:“我一定要留在上海。即使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也没关系。”记者问:“听说今年苏州人事局组织了10多家单位到上海来招毕业生,数额是500人,苏州离上海这么近,你会不会考虑?”他一脸“坚定”地摇摇头。

  “面对市场变化,学生要清醒应对。”华师大就业办吴薇老师提醒学生。2002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工资底线、单位类型选择和就业地区等方面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今年,国企对人才需求量增大,外地用人单位纷纷进沪觅才,对上海高校毕业生来讲,不啻为一个福音。如今,在上海甚至出现许多本科生岗位研究生们争着抢的情况,而在内地城市或中小城市许多岗位缺人。因此大学生可以广泛选择,不要局限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岗位。工资待遇固然是求职过程中的一个“指标”,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不该盲目攀比,也不该患“短视”症,毕业生求职还是应以个人的事业发展为重。

  呼唤网络“做媒”

  上万个岗位虚位以待,近三万名毕业生竞相应聘。“今年来的学生特别多。”会场门口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走在摊位集中处,大家个个前胸贴后背,许多招聘台前围得密不透风。最为“壮观”的是一楼通向二楼的楼梯处,聚集着一二百名学生,因为楼上已人满为患,工作人员只能分批放行。一位男生拿着手机与楼上的同学通话:“我实在上不来,我有几份简历在你那儿,看到合适的你就帮我投了吧。”东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小孙被挤得满脸通红,终于找到一个僻角处站稳脚跟,“呼哧呼哧”直喘气,“实在太挤了!本想跟用人单位谈两句的,现在看来能把简历投掉已经不错了。”

  虽然是四所高校办招聘会,但吸引了本市几乎所有高校和外省市高校的学生。上海大学学生小张告诉记者,这半个多月来没好好上课,哪个学校开招聘会就往哪儿挤,看见和自己专业沾边的就投简历,至今投了多少家单位自己也搞不清楚。

  听说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毕业生就业网,学生为何还要到处奔波呢?学生们反映:“学校的网信息少,更新速度慢,有时半天上不去。”“我们有许多同学都在网上投了简历,绝大多数‘石沉大海’。”据某名牌高校调查发现:2001届毕业生中有90%以上都在网上投递了简历,但通过网络达成就业意向的不到1%。问问用人单位,也有苦衷:高校各有各的网,发布同样的信息,在每一家都要花钱注册,开销太大。

  怎样让大学毕业生“流”得更顺畅呢?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致建议:各高校可联合建立统一就业供需信息网,使“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为补充。学生通过网上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需求人数、专业、待遇等,方便又快捷;用人单位也可避免今天这里摆个摊,明天那里占个位,网上觅才可以降低成本。同时,高校还可以将网络与现场招聘结合起来。学校组织毕业生开展网上应聘活动,用人单位在预约时间内与毕业生进行网上交流,集中问答,同时穿插几次现场招聘会。网络“做媒”,现场“相面”签约,提高就业效率。(本报记者徐敏、本报实习生程劲松)

      清醒看世界 评2001年十大新闻赢掌上电脑MP3大奖
   订头条新闻送千元大奖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发表评论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新浪商城推荐
  优雅钻饰专题
  • ISO9002质量认证
  • 钻石鉴定证书
  • 单钻链坠
  • 新款钻石女戒五折
  • 优雅之恋套件999元
  • 链牌——古典高雅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