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
-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
以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才有的“导师制”,如今在福州大学的本科生中正全面推行。
传统的研究生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科研方向,而本科生导师则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的问题。据福州大学副校长房贞政教授介绍,本科生导师制是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而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政治辅导员一般只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科任教师只对其所教的课程负责,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则往往无人负责。所以许多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独自“摸着石头过河”,等到摸出道道时已临近毕业。为了密切教与学的联系,使学生少走弯路,福州大学借鉴剑桥、哈佛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做法,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
按照福州大学教务处的要求,本科生导师由业务教师担任,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关心学生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该校贸易系的汪威毅教授是位受学生欢迎的“导师”。他认为,导师制的工作重点是因材施教,目的是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感化而不是教化的优势。导师制与传统教育的授业制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授业制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而导师制要把握学生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
该校教务处处长沈斐敏教授除了带研究生外,还是8个本科生的导师。他指导的本科生中,有一位学生成绩多科挂“红灯”。沈老师找他谈心,这位学生却无所谓:“我只要有本事,即便没拿到毕业证书,在社会上也能混口饭吃!”沈耐心地开导他:“没有文凭,用人单位一时难以认可你的本事,等你的能力得到人家的承认,你付出的代价远比获得一张大学文凭大得多。”在说服了这位学生后,沈老师还帮助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经常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陈丽娟是材料学院四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导师对她的学业帮助不小。上个学期有多门选修课,她不知选哪门好,于是她请教导师,导师结合她的专业兴趣和潜能给她提出了参考意见;这个学期,她直接参与了导师所在的课题组,从中得到了许多锻炼。而她同班的李军同学考虑更多的则是毕业后干什么,是就业呢,还是考研,或者出国留学。李军通过找导师咨询,心里踏实多了。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