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刘军) 如何打破教授职务终身制度?上海大学以岗位职务聘任为突破口,终止原来的专业资格评审,实行以聘代评,从制度上解决教师职务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难题。在首轮聘任中,有5名教授、40名副教授落聘,落聘率达到19.2%。
为了改变教授职称“一评定终身”的状况,自1999年开始,上海大学积极探索职称制度改革。今年6月4日,一份讨论了六次才被确定下来的《上海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正式向全校推出。7月起,文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四个单位开始试点。
上海大学职称改革的内容是:取消教师、科研、工程技术、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等五个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实行按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严格考核后的职务岗位分级聘任。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级职务由校长聘任,只发聘书而没有任职资格证书。正副教授3年一聘,讲师、助教两年一聘,聘期结束后根据岗位需要和考核结果重新聘任。这意味着,教授职称终身制在上海大学开始打破了。
为了保证公平,学校对本人的竞聘申报首先在学院内公布,对成果实行公示,每个人都可以提意见、发议论,过关后再报经学校。据统计,在这次聘任中,40岁以下博士晋升到教授、研究员岗位的有9人,占晋升聘任正高岗位总数的41%。一位在文学院工作了多年的博士,因为没有相应数量的论文,至今未评上副教授。这次实行改革,他在申报材料的截止日,竟然撤回了自己的材料。他说:“我这几年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学术荒废没有资格竞聘副教授这个岗位。我要争取在第二批竞聘时如愿。”
实行岗位聘任制,学校坚持面向社会吸纳人才,鼓励校外人士参与竞聘。今年35岁、刚出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张佩国副教授,在参与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的竞聘中,被聘为教授。张佩国博士说:“按照原来评审职称的程序,我至少得在两年后才有可能当上教授。上海大学的改革给了我机会。”
由于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竞争意识增强,部分教师有危机感。聘任到教授岗位的教师表示:决不能松劲,应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领域作出新贡献,否则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失败。如今,教师们普遍产生了紧迫感,抡着承担教学任务,主动到校外接受科研课题,闹矛盾、搞内耗的事也少了。今年青年教师考取在职博士生83人,比去年增加两倍多,为青年才俊冒头创造了机会。(完)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