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肇文) 仅仅在一年之前,关于高校引进“洋教材”的话题还停留在呼吁的层面;然而,也就是在短短的一年间,市场上充斥的“洋教材”已经超乎了一般读者的想象。仅以最近的例子来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的一套《清华商学英文版教材》一露面就有43本之多,而由高教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影印版《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目前也已经出版了20种。“洋教材”大举挺进中国高校,对于我们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优秀成果和先进教育理念,对于拉近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无疑提供了一条捷径;然而,据记者了解,这些“洋教材”在国内高校的使用情况却并不乐观。
首先,品种单一、内容雷同,是目前国内“洋教材”引进中的一大弊病。据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洋教材”基本局限在经济、管理、医学、计算机等几个学科。特别是在经济管理领域,竞争出奇地惨烈,比较出名的就有清华版的《世界工商管理名典系列》,人大版的《企业财务与金融管理系列》、《市场营销系列》,华夏版的《哈佛商学经典》,机械工业出版社的《MBA专业精品教材》等。而关于互联网基础操作、网络技术原理、网络编程开发和网络硬件维护等方面的外版书,更是多如牛毛。而其他学科的大学生,想学习“洋教材”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一些“洋教材”的翻译和印刷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计算机类的“洋教材”最为突出。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解决时效问题,一些出版社往往仓促上马,尽量压缩翻译时间,导致译法混乱、前后不一,甚至出现明显的硬伤,降低了原版书的质量和品位,违背了引进“洋教材”的初衷。同时,应该引进什么样的“洋教材”,目前国内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据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了保证引进《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的质量,曾经专门组建了专家组,还组织了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教授等组成的代表团赴美国考察,然而,在把握“洋教材”商机的过程中,能够如此看中质量的出版社并不是很多。
前不久,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并提出国家重点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至10%的双语课程。而根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了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已经开设了几十门不等的全英文课程,在大部分高校,虽然有了“洋教材”,还不得不面对师资匮乏的挑战,因为要求专业老师的英语水平在“一夜之间”能够有质的飞跃,甚至赶上“洋教材”引进的速度,毕竟不现实。另一方面,面对厚厚的外文教材,大学生们也并不轻松,先不谈理解课本的内容,仅是读懂字面的意思,就要费一番周折。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