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紧要关头了。许多单位招聘时,都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下基层的要求,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此不满:“奋斗到本科毕业怎么还要当蓝领?”不少企业反映,如今大学毕业生最缺的是实践能力,只有到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摔打一番,才能去掉学生气,胜任高层次的工作。然而,不少大学生对“蓝领”工作不屑一顾,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下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即使是半年或一年的试用期,也有“不堪忍受”而跳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这一现象,有媒体称之为“蓝领恐惧症”。
怕当蓝领的心理,恐怕不仅存在于一些高校毕业生中,而且为不少学生家长共有。尽管如今技术工人成为就业的大热门,但技校却因少人报考而备受冷落,就是这种心理普遍存在的一个证明。这种心理不值得称道,却也无可指责,人往高处走嘛。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怕当蓝领?
中国古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土壤中,白领和蓝领的提法自然很容易生根,并且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了某种“中国特色”。在人们的观念中,蓝领就意味着吃苦,一辈子干粗活、重活;蓝领就意味着受穷,薪酬待遇很低;蓝领还意味着人生价值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永远称不上人才。总之,当蓝领就意味着做“人下人”。要摆脱当蓝领即“劳力者”的命运,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上学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从“奋斗到本科毕业怎么还要当蓝领”的说法,不难看到这种观念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有关专家对“按领子颜色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控制和禁锢”(2001年12月17日《中国青年报》)。其实,现实中并没有一种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甚至工人阶级还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现行管理体制的确在蓝领和白领之间划了一道鸿沟。2001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老技术工人上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领导,讲述了他切身感受到的青工素质低、敬业精神差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希望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他带过不少徒弟,每当他鼓励徒弟学技术时,他们总是反问:“学得再好不还是个工人吗?”他自己从事中央空调工作30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刻苦钻研写出的论文已通过专家评审,然而,“就因为我是工人,所以我永远不能做主管。”在现行管理体制中,大专以上学历才被视为人才,不管能力如何都是干部身份,而技校毕业生则只能是工人,几乎不可能进入管理层。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产生“蓝领恐惧症”就不奇怪了。
至于一些高校毕业生怕当蓝领,主要是怕吃苦。并没有谁让他们当一辈子“蓝领”,只不过要求他们下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基层相对苦一点,但基层又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无数人才都是从基层干起脱颖而出的。“年少不应辞苦节”(王维),怕苦而能成大器创大业者,实属罕见。因为怕下基层而放弃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很可能错失成长发展的良机。
令人欣慰的是,“就业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贵阳市一些大学毕业生上技校“回炉”。他们在大学有学软硬件开发与程序设计的,有学计算机运用专业的,还有学经济法、中文等文科专业的,之所以上技校“回炉”,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就业竞争。一位同学说:“过去,我只是提起笔来会写,再隔两年半毕业后,我还能拿起活来会干!”他们不图安逸,不辞辛苦,不受陈腐观念的羁绊,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蓝领恐惧症”的影子。(杨曲)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