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民办高校遭遇寒流 “三分之一撑不过这个冬天”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1月23日14:52 中华工商时报

  摘要: “民办学校有八怪:一怪是被子不分里和外,二怪是上课要到两里外,三怪是宿舍教室挤一块儿,四怪是打扫卫生的也把红校徽戴……”这是京城某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生动描述,它透露出一个信息:民办高校,难!

  民办高校绝对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每一次谈起来都绝对沉重。因为沉重,所以思考;因为思考,所以更沉重。

  民办高校已经出现二十多年了。它是以“新生事物”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鲜活而稚嫩,豪情冲天却又力不从心。从诞生的那一刻到现在,它始终属于“另类”,挣扎在政策、观念及世俗异样的眼光里,步履蹒跚,踉踉跄跄。

  这个冬天有点“冷”

  北京今年的冬天早已来临,对京城民办高校而言,寒冷的感觉更是扑面而来。

  其实,早在2001年夏天,正当京城各个民办高校为争夺生源干得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之际,圈子里的人就已经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北京120多所民办大学,可能有三分之一撑不过这个冬天”。

  好象有点沉重,有点悲壮。

  与京城民办高校的校长们交谈,他们都要提到市教委于10月份开始的对北京地区民办高校教育工作的综合评估工作。根据市教委颁发的通知,这项综合评估工作的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办学条件、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目的在于“以便科学地进行民办高校的结构调整,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分级分类管理,促使民办高校教学及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把民办高校发展建设引导到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貌似是一个普通的评估工作,校长们谈起来也轻描淡写,但忐忑不安之情却溢于言表:“这将对民办高校分出等级,不合格的恐怕就要摘牌了!”难道市教委真要对京城民办高校“重拳出击”了?目前此项历时3个月的评估工作已基本结束,评估结果将于2002年3月份公布。到时候,几家欢乐几家愁呢?

  2001年12月19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网上查询系统正式开通,可供查询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学历证书信息,从此,文凭真假一验便知。这则消息至少传达出了三层信息:用假文凭的人用不成了;造假文凭的人没市场了;某些民办高校的学历证书是同普通高校的学历证书一样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的。它更像一个冰块,冷冷地砸在了众多没有资格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民办高校的头上:国家对学历证书管理的日益规范,正意味着社会对文凭的重视日益增强。而一纸文凭不正是自己英雄气短之处吗?

  烦恼的事儿远不止这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办公室主任常常为临时调换教室忙得不亦乐乎。教室是“借”的,你借我借他也借,需统一调配使用,弄不好便“撞车”了。对此,他们往往自我解嘲:“教室闲着也不好,我们不用的时候,别人也可以用啊。”问题是,大家都要用的时候,怎么办?此外,接连不断的产权纠纷、人事纠纷等诸多问题,它们统统摆在民办高校面前,写在校长们的脸上,便是一个字:难!

  困境中求生存

  民办高校所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生源问题。民办高校主要利用自筹资金办学,在没有国家资金和其他外来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它只有依靠收学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并在略有盈余的状况下,年复一年,滚动发展。因此,生源是关系到民办高校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

  可是,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和公办院校办培训班进行计划外招生,民办高校的生源急剧减少。焉能坐以待毙?于是,各个民办高校暑假期间在北京火车站前上演了一幕“招生大战”。要是日子好过,谁会出如此“下”策?

  对此,北京华诚研修学院的杜校长觉得有些委屈:“公办高校有庞大的完善的招生体系,我们让学生在火车站前拉生源,或者回家乡拉生源,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看完全合理,不违反任何国家的宪法。”他的情绪甚至有些激动:“去年夏天,某些媒体说我们有‘招生黑幕’,其实,又有什么黑幕呢?”北京兴华大学的赵校长则有另一番说法:“在火车站前拉生源,既降低了自己的档次,也丑化了民办高校的形象,是低水平的无序竞争,是教育的悲剧。”

  赵校长介绍了北京兴华大学的招生情况。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遵从“三不讲”原则,即不讲自己的环境最优美,不讲自己的师资力量最雄厚,不讲自己的设备最先进。他说:“有的学校靠欺骗短期获利,时间长了肯定不行,这是历史规律,一个文明、发达、有序的社会是不会允许欺骗行为长期存在的。”目前,兴华大学主要有四种招生方式:一是打广告,集中在4个时期,5月份成人高考前后,7月份7、8、9号几天,7月底高考分数出来前后,8月底收场;二是在校学生回到家乡“自觉”发展生源,学校没有硬性任务;三是建立必要的招生网络;四是参加必要的国家活动,比如高校咨询会等。赵校长说:“每当政府在高考前组织咨询活动时,我们都积极参加,这是政府行为参与了。我认为有国营的牌子、民营的机制和个体的干劲,就没有干不好的事。”

  正当国人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欢欣鼓舞之际,北京自修大学校长助理冯先生却忧心忡忡:我国民办高校将遭遇史无前例的竞争和挑战。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将面临从以国内竞争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向以国际竞争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过渡。从此,民办高校之间在竞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也在竞争,同时,民办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也突现出来了。竞争主要集中在三个要素的较量上,即资金、管理和政策的较量,管理显然是核心要素,能不能在管理上技高一筹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而管理,是国内教育的弱势,更是民办高校的软肋,怎么办?

  日子尽管很艰难,但毕竟要过下去。为了与国家春季高考制度的实施保持一致,冯先生说,他们的春季招生也要开始行动了。

  混乱中求规范

  走在民办高校的校园里,记者总感到有些凄凉。京城民办高校多地处偏僻,或远离闹市区,或躲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因面积不大显得有些局促,因人不多显得有些沉寂,只有三三两两偶尔走过的青春身影才能证明它们的存在。

  民办高校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要么是借的,要么是租的。一是财力所限,建不起房子;二是产权难解,建起来的房子到底归谁呢,集体的?个人的?国家的?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就连邓小平为之题写校名、宋任穷为之撰写校训,有“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之称的北京自修大学,当被问及此话题时,回答竟是“至今糊里糊涂”。

  老一辈教育家创办民办高校时的愿望是单纯的,“多一所大学,就少一所监狱”,主要从社会公益角度出发,很少考虑经济收益。可是,当我们的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当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金钱的压力时,他们猛然发现,原来,许多问题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

  中国民办教育是先发展,后立法。民办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复兴,到1997年国务院才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部法令明确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教育机构的积累只能用于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用于分配”,而关于产权认定方面的规定却相当欠缺。如今,它们似乎都成了束缚民办高校向前发展的桎梏了。校长们普遍感到,政府在扶植民办教育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在政策上对民办教育的不平等歧视太严重了。既然“有教无类”,就必须强化平等和服务观念,增强平等服务意识。比如,教育是一个大产业,但在缴税问题上,有时却实行两套办法,民办高校算产业,须缴税,而公办高校不算产业,可以不缴税。本来就势单力薄,营养不良,还要超负荷运行,民办高校的心里能平衡吗?

  其实,一部即将诞生的立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已在民间久久流传,虽然至今仍犹抱琵琶半遮面,但记者已听到它的多种版本:“民办学校按年度结算,在扣除公益金、发展基金、风险保证金等必须扣除的费用后,举办者可从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以资鼓励”,“民办学校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归举办者所有。民办学校受赠的财产及其办学积累所形成的校产为学校所有。民办学校在存续期间,所有校产归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等等。此法在“不以营利为目的”问题、产权认定问题和对投资者回报问题上均作出了新的解释和规定。此后,民办高校的权益清晰化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也找到了新的立法依托。尽管一切还在酝酿之中,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逐渐浮出水面,仍然让那些眉头紧蹙的校长们露出了些许笑意。

  迷惘中求方向

  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对民办教育是这样界定的:民办教育是指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主要利用自筹资金,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

  民办高校曾以“登记入学、宽进严出、自主择业”的特点,被视为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精英式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为无数高考落榜生重燃生活之希望。

  20年过去了,如今,民办高校却心生疑惑:路,到底在何方?它们有的四处奔走,只为获取一纸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有的攀龙附凤,只求与公办高校巧结良缘;还有的委曲求全,对方投资,只好让一个不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当民办高校不自觉地日渐向“公”性靠拢的时候,它自己也陷入了两不象的尴尬境地,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又一只“怪胎”!

  对此,北京兴华大学的赵校长颇有感触:“我们的心态一定要放平和。民办高校就是为国家的大教育,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服务的。国家既要有高级知识分子,也要有技术熟练的工人,我们就是为培养后一个层次的人工作的,我们不能抛弃那些战斗力差的人,我们的任务是帮他们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所以,对那些‘好’学校,我既不羡慕,也不嫉妒。”

  迷惘的不仅是学校,还有学生。暮色苍茫里,记者同一位女学生攀谈起来:“你在这儿感觉怎么样?”“还行吧。”“有没有点儿失落感?”“怎么说呢,每次去老乡学校的图书馆,看见那么多的图书,心里就有点……”“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我是学旅游的,工作应该不难找吧。哎,到时候再说吧。”

  为什么迷惘?说白了也就是个自我定位问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我国2400年的私立教育传统绵绵相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办高校继承中华民族爱教、重教、兴教、从教的优良传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弥补了公办高校在数量上、结构上、种类上、专业布点等方面的不足,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多专业、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更满足了社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显然,民办高校是以国家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份走进新的历史舞台的,是补充者,是参与者,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者。同样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同样地为社会文明进步做贡献,这正是民办高校的立身之本。找准自己的定位后,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才能踏踏实实地向前发展。

  在北京华诚研修学院的校长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全国各地用人单位寄来的反馈信息,尊重、赞美和感激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杜校长自豪地说:“我们的一名毕业生编写的软件书成了北师大的教材……我们学校在6月份就没有毕业生了,4月份的时候他们就被‘订’完了,我从不为毕业生找工作的事儿发愁。”这,不正是一所民办高校的尊严和价值所在吗?

  尾声

  当记者询问一位校长关于“今年冬天”的感受时,他双手一摊:“你看,我们不正在蒸蒸日上吗?”是啊,任何群体中都有害群之马,只要对民办高校中的不良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规范管理,鼓舞士气,便能促进其健康发展。我不由得想起了两句话,一句是“没有发展就没有矛盾”,另一句是“优胜劣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没有理由悲观,更没有理由沉沦。民办高校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它的确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是一个坚实的存在,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特殊,所以它与其要国家承认的“学历”,不如要社会承认的“学力”;他与其向政府要政策,不如向市场要效益;它与其向社会要“公平”,不如向自己施压力。它更应该像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一条游鱼,灵活,从容,并且警醒。本报记者杜鹃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短信传情不言中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新浪商城推荐
岁末精品打折!
  开个小店,赚翻了
  • 海拔五千觅真情
  • 小妖精之妖花怒放
  • 小小龙宫的女掌门
  • 就这样成为富爸爸
  • 流氓兔小传
  •   数字MP3专题
  • JNC 882
  • JNC 883+
  • JNC 892
  • MSC N64
  • JNC W3900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