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哈尔滨1月30日电:一个男孩吻了一个女孩,女孩担心地问好朋友:“我会怀孕吗?”黑龙江省少年研究所在一所中学搞调查时遇到的例子说明,在校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少得可怜。
日前,我国首部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系列教材在哈尔滨正式出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中学和大、中专院校的健康教育教师、校长必须人手一册,图书馆、阅览室必须要有此套教材,学生可作为课外读物。
据介绍,该书针对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年龄段的青春期青少年,共分3本,总计30余万字。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主要有青春期性发育、性心理特点和障碍、性保健和自我保护、性罪错和预防、性伦理学、婚恋期性教育、性生活避孕、性功能障碍等。
其实早在去年,哈尔滨市教委就将性教育列入中学教学计划,要求各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三次青春期和性知识讲座,一项涉及性教育内容的国际合作项目也正在展开。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初中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涉及性知识的章节很少。而高中根本没有教材,只好由生物课“代替”。“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现象普遍存在。
哈市65中较早开展了性教育,学校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青春期档案。可是,有一件事还是给校长田自珍留下很深的印象。
去年6月,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男生女生青春期性知识展览”时,有两块涉及人体“隐秘”部位等内容的展板被“翻”过去了。有人认为:“还是不看的好,怕误导学生。”
但是田校长不赞同这个观点:“越不让学生看,学生越觉得神秘。”
展板翻过来了。虽然学校在参观前专门开展了一次性知识“普及”,但还是有相当多学生羞涩地低下了头。“应该引导学生把性知识看做一门科学,正确对待。”田校长说。
对此,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的苏晓婷副教授有更深的感受。去年暑期,她参加了在北师大举办的首届国际性健康研讨会,日本学者介绍在小学六年级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如何戴避孕套。“这样的知识,我在大学里也不敢讲啊!”
苏晓婷认为,我国的性教育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从而导致人们在观念上的偏差,认为性是肮脏、不道德的行为。青少年一旦发生“性越轨”行为,往往遭到的是谴责、批评、训斥。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懂科学、不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
因此,要“疏”而不是“堵”。苏晓婷提出,性教育应该是终生教育,不能等到了特定时期再进行教育。而应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性教育。
比如,在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性别的教育,让小学生认识身体构造,了解性生理方面的术语,如“乳房”、“怀孕”、“性交”等。这时候,孩子并不明白词的意义,也就不会产生联想,从小在他们心中打下正确和科学的认识。到了中学,他们对这些名词就见怪不怪了。这时,再介绍人类的怀孕与分娩过程,正确认识性交是婚姻中爱的亲密行为和生命产生的过程,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分辨色情与性、喜欢与爱情的不同,以及学习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及情感问题,渗透性道德、心理、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大学生的性教育更不可忽视。参与编写首部性教材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彭涛认为,大学生性心理偏离发生率惊人。一项对某市5所高校所作调查的结果显示,同性恋占5.1%,露阴癖5.2%,窥阴癖4.3%,异装癖2.1%,恋物癖1.3%。
现在一些大学为便于管理,将男女寝室分开,限制男女生过分接触。彭涛认为,恰恰由于这种过度预防,为同性恋的发生创造了环境。曾有一个大学生来到彭涛的心理诊室,直言不讳地诉说同性恋状况。
“‘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对目前部分大学生的这种婚恋心态,彭涛认为很不理性,应通过对开展性道德、性伦理、性心理等教育,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专家认为,性安全也是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记者注意到,作为首部性教材的3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章节,即“常见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及艾滋病的预防”。编者说,这是出版此套“性教材”的初衷和目的。本报记者亓树新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