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中学生孙之星
采访手记
这一次采访,我对每一个孩子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真的太遗憾,再也见不到你们那么好的孙老师,再也没有机会听他讲课。”
其实在采访之前,我这个教育管理的硕士也只对55%的惊人数字和几枚数学奥赛金牌印象深刻,认定孙维刚最独到的就是结构教学法。
采访的整个晚上,记者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孙之星把孙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得那么清楚;实际上从去年3月起,孙老师就已经住院,他跟实验1班的同学相处不到2年,每周只去学校两次!从孙之星家出来,那个55%的数字比起孙维刚对这一家人的影响已经变得暗淡。
后来又与实验1班的几个同学在电话里分别聊了一个多小时。我曾经以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会真正理解品德的内涵,只不过是被老师家长强迫灌输。但所有这些孩子说起孙老师,竟然都观察到相同的细节。比如喝水时一定背对学生一口气喝完,以免讲课不连贯;一年四季都只穿两身旧外套;从不为了学习成绩的问题批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永远都先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心里有事,最先跟孙老师说,他一定会替你保密……
男生坦诚地告诉记者,即使对孙老师的要求不完全理解,但也一定会按他的要求做。因为他信任孙老师的为人,相信老师一定是为自己好。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他的42名学生从12岁起就注重品行修养,立志造福社会。这样的事实似乎比55%的比例和奥赛金牌更加让人好奇。
遗憾的是,永远没有机会亲自听到孙老师的解释。
-文/本报记者程婕
2000年1月24日,八宝山殡仪馆竹厅外。寒风中,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排起了长队,他们来送别人民教师孙维刚。
孙老师静静地去了,留下42名学生,他们还没有毕业。“孙老师走好,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白色的横幅上是同学们心底的呼唤。每一位同学都写给孙老师一封信,以此为敬爱的恩师送行。本文作者即是这42名学生之一,以下是她这封信的节选。
-建班原则
1999年6月20日是个难忘的日子。下午1时,在20中三楼多功能厅,孙老师召开了全体同学及各自爸爸妈妈联席的建班会。那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孙老师要求我们以及我们各自的家长:“做学问,先做人。不要只是想着三年后考高中,六年后考大学,这些都先不要想,当务之急,是想想把孩子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好人。”
台下频频点头。稍顿,孙老师这样提出了我们的建班原则——诚实、正派、正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为人民多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孙老师唱歌极好,每每给我们唱许多老歌。“一二九”歌咏比赛前夕,孙老师的腿已开始疼了(当时他对我们说是着凉),可他还连续三天爬上四楼,为大家编排和示范动作,指导手风琴伴奏。那次,我们班抽签头一个出场,却以《保卫黄河》97分的高分稳获第一名。孙老师的前三轮班,合唱节和运动会也从来是拿第一的。
还在建班会时,孙老师讲到某处就介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二段俄文,直译是“河水又流又不流”。而译者把握原意,巧妙地译为“小河静静流,微微翻波浪”。同学们会心地微笑着——想不到又一次听到恩师所喜爱的歌时,那小提琴奏出的略带颤抖的低音却令我再也难忍伤悲。
刚刚过去的1月24日,我找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文歌词夹在为老师送行的信中,并再一次送上班歌的词曲。我执意地认为,孙老师会听到的,一定会听到的。
-家长会
从1999年6月20日建班会到当年9月1日开学前,孙老师就召开了10多次家长会,一遍遍强调建班的要求、品德的培养;这些会,每次都是一开好几个小时(我记得最晚的一次是从晚7点半开到凌晨近1点)。可孙老师的家长会,家长、学生都爱听。
孙老师对家长会极其重视,这从他的认真准备就可见一斑。同学们都知道,孙老师上课从不写教案,讲话——即使是在人民大会堂发言——也从来是脱稿的。但他开家长会却是把要说的话都事先写出来。有好几次,风吹起台上的讲稿,我清楚地记得那密密麻麻的字迹。
-上清华、北大与《为人民成材》
由于各种原因,众多人对孙老师的全部了解仅仅是“全班55%考上清华、北大”,还有外省市的同学对这“55%”的含金量颇有微词。可是我要说,这是因为他们和孙老师接触太少,还没有哪怕稍稍地了解他,因而也就无从知道,《孙维刚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考上清华》定稿时用的书名是《为人民成材》;也就无从知道,尽管三轮实验中的学生都是当年考不上重点学校的同学,他们跟着孙老师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大学中、在工作岗位上同样成绩优异、备受称赞,国际奥赛金牌更是全中国非重点中学中的奇迹,这些辉煌也仍远非我们心中最可宝贵的。曾有人把孙老师树为应试教育的代表,而我将以我全部的生命去证明他不是。请读他的书吧,你将无法拒绝孙老师那亲切沉静的微笑,将永不会忘记他那坦荡睿智的目光;你将了解到,他是怎样地铸造我们的灵魂,怎样地讲述世界和人生……
这是我1月24日那封信的末尾。“……可我逐渐地知道并且懂得,如果让悲痛把我征服,那就是有辱您的精神。您希望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代替哀乐,希望为您送行的人不戴黑纱。因此,‘永不该把悲哀同您的名字连在一起’。”
学生孙之星敬上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参加2002十大传情言语短信评选,赢取精美情侣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