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日本报“聚焦校园保护费”特别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本报开设于广州、深圳两地的热线电话几乎打爆机。这些热心读者中不仅有与校园暴力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本地学生、家长和老师,还有来自揭阳、潮汕、中山等地的读者。他们不仅给本报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还出谋划策,就如何解决校园暴力事件提出了很多建议。
校园暴力绝非偶然
读者反映校园暴力已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它经常在校园内上演,尤其是一些非重点中学。番禺的一位初中教师告诉记者,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学生之间“分派”,使得不想孤立的学生常常跟着别人混,以暴力取胜,以大欺小。
一位居住于广州石牌的张先生也说,校园暴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就他居住地附近的几个学校,他经常目睹学生之间的钱财交易,所以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应引起重视。
社会风气影响孩子
一位姓陈的先生说校园暴力事件是社会治安的盲点,而事情发生以后往往被社会忽视,大人们都以为是小孩闹着玩的,长此下去将不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
而一位董女士也认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复杂很多,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问题令人担忧。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问题,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而学校家庭都应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几乎所有致电本报的读者都提出了建议,不少读者认为这不是单靠学校、家庭就能解决的,需要相关部门互相配合采取措施。
一位林小姐建议采取突击检查的方法,呼吁相关单位派便衣警察到学校或校园附近巡逻,这样有可能抓到那些在背后指使“收保护费”的社会不良青年,纠正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法制部门也应经常对在校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事情的后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而一位郭先生则提出学生家长团结起来,组织一个团队,采取合适方法保护孩子,比如轮流值班接送孩子放学等。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