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4月23日电(记者丛峰黄毅杨三军)采访越深入,我们的心情越沉重。在阿新和阿强流浪“网吧”6天
6夜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无助、渴求关爱的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闪烁的“红灯”已经发出警示:莫让城市黑夜中星罗
棋布的网吧,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精神避风港”。
诱发流浪事件的原因很简单。头一天晚自习,两个孩子因为上课说话,被班主任抓到。一气之下,老师声称要把他们
调到学生们认为的“暴力”班。两个孩子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怀着一种惶恐的逃避心态,他们选择了到网吧流浪作为
抗议。
网络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一些孩子在不舒心的时候,却首选网络世界作为倾诉对象呢?我们
的学校、家长们这时又在哪里呢?
在孩子们的眼里,升学“指挥棒”主宰的学校,远非他们的精神乐园。阿新郁闷地告诉记者,寄宿制学校太压抑了,
每天从早到晚地上课,没完没了地写作业,就象被“关在笼子”里一样,让人时刻想“翻墙出去”。被老师称为“孤僻”的阿
强,眼里闪烁着一种冷漠的光影。他在读小学时,脸上经常被高年级的同学抹满粉笔灰。他说:“如果被调到‘暴力’班,那
些特凶的学生肯定逼着我当‘水手’,为他们洗衣服,洗不好就得挨打。我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书了。”
含辛茹苦的父母,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孩子心理排斥的对象。阿新和阿强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非常忙”。孩子学
习不好或是逃课了,他们一家人采取的办法是“训”,另一家人则“打”。阿新曾私下对同学说,他的父母不喜欢他,只爱家
里的小弟弟,把他当做“白痴”,他“很讨厌”自己的父亲,宁可去网吧也不回家。
是啊,比之学校和家庭的课业沉重、枯燥乏味、缺乏理解,那些有着刺激逼真的游戏、虚拟自由聊天世界的“网吧”
,当然更易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尽管在这个“避风港”里,他们丧失了时光,丧失了思考,丧失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责怪孩子和相互埋怨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现实往往令人沮丧。面对孩子出逃的责任,家长认为,是“学校没
有教好、看好学生”;学校则认为,是“家长没有尽到为人父母者的责任,没有解开孩子思想上的‘疙瘩’。”而当记者问道
:“假如两个孩子再逃学咋办?”双方的回答却又一致:“再找回来呗!”
这种不能解决矛盾反而制造矛盾的“答案”,只会把孩子们的精神依托进一步推向“网吧”。在这里,这们不能不大
声疾呼:多关心关心孩子们的精神健康吧,别再让一道心灵的鸿沟,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学校和家长隔开,而给网络这一“
电子海洛因”以可乘之机。在孩子们渴求平等、自由、理解、关爱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应该彻底变革了。(完
)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