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5月14日电(记者张燕)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的研究近日
又有新发现,经专家考证认定,从这里出土的多种农作物种子与遗核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的食物。专家称,这些农作物种子
保存情况非常完好,经培育很有可能再次生长发育。
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交界处,为两地的交通要道,附近有汉、晋、清三个时代
的烽燧遗址。1987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该遗址,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其
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弄清了遗址的性质与作用,并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简牍、信笺、动植物遗骸等。不久前专家
考证认定,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的“邮局”,担负着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等服务、行政任务。除政府官员外
,这里还住有军、民两大系人员。近日,在对遗址整体和有关文物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
为首的课题组对这里发掘出的多种农作物有了具体认识,专家指出,这些农作物不是现代的普通农作物,而是产于两千年前供
当时人们食用的粮食、蔬菜和水果。
据何双全介绍,此次发掘出的农作物多属于西汉时期,其中粮食有大麦、小麦、粟、糜、豆等,蔬菜籽
有苜蓿籽、韭菜籽和大蒜等,水果核则有核桃、胡桃和杏核。考古工作者在和这些农作物一同出土的汉简上发现,这些农作物
确为当时人们所生产,而且这些农作物的名称与现在的叫法基本一致。除此之外,汉简上还记录了官府对这些农作物的管理和
食用情况。
何双全告诉记者,由于敦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来都十分干燥,因此,此次出土的多种农作物保存情况之完好可谓惊人
,大部分粮食种子在失去水分后形态仍然十分完好。它们不但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物证,还很有可能通过特殊技
术重新发育生长,使现代人了解两千年来多种农作物的演变和发展。(完)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