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诊治学生灰色心理 道德教育少讲大道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3日02:02 北京娱乐信报 | |
高中学生作文感叹“四大皆空” 人大代表诊治学生“灰色心理” 信报讯(记者 白延龙)“一种看破红尘的悲观情绪正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弥漫。”昨天,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不无担忧地说,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病状: 中学生间流行“灰色心理症” 在北京代表团分组审议会上,葛晓音代表谈起了她收到过一篇文言文,引起了人大代表们的关注。这篇作文是一名高中生写的,题目是《悟空》。文章主题就是四大皆空,主要意思是讲社会竞争激烈,自己既不能去当官,又不能去发财,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我后来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葛晓音代表告诉记者,有一个文学组织在中学生中搞征文比赛,结果大多数征文都流露出了一种看破红尘的情绪。“一个疲惫的行人,走过一片落叶,身后留下一串疲惫的脚印,留下他疲惫的身影……”如果不是葛代表特意说明,很难相信,这段“老气横秋”的文字出自一个中学生之手。 葛代表说,经过一番了解后她发现,现在中学生对人生有很多思考,但很多人却出现了“灰色心理症”,尤其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待人生情绪更为悲观。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诊断: “尖子”教育催“老”学生心理 “当今社会竞争之激烈,让中学生尚未出校门就感受到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葛晓音代表分析说,“中学生这种灰色心理的弥漫,很大程度上与家庭和社会强调的尖子教育有关。” 我国现在的教育观念,从家庭开始就教育孩子要做“尖子”、成为“人上人”,于是,从家长到学校拼命地向孩子灌输书本知识。教中文的葛晓音代表举例说,现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比以前难得多,连《史记》里最难懂的文章《孔子世家》都让中学生去学。在家长和学校为培养“尖子”而努力的同时,恰恰忽视了对孩子人生观、品格的教育和培养,也忽略了对他们思想活动的体察,致使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出现“真空”。 还有,我们现在设置的一些德育课程,也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偏重讲大道理,很难融入到学生们的思想之中。 治疗: 道德教育“务实”才治孩子心病 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葛晓音代表也开出了“药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包括教育学生要关爱生命、尊重他人,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要有廉耻观念。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明确一个人生最基本的目标——做一个诚实劳动者的观念,不必苛求都做“尖子”,那毕竟是少数人。 葛晓音说,要使这种道德教育有效,成年人社会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对“尖子”的培养和对“一般人”的培养要协调发展。对于道德教育不要太形式化,少来点满堂灌,少讲点大道理,多找点有效的办法,从点点滴滴入手,关键是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氛围,让关爱生命、尊重他人、诚实善良的信念在孩子们的心里真正建立起来,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现在30多岁的官员犯罪率比例高,他们多数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这就是道德教育的真空结出的恶果。”葛晓音说,在很多人眼里,公德教育是很虚的东西,其实社会上的许多大乱子,都是由虚变实的,如果缺乏公德教育,这些小问题就会酿成大乱子。
相关专题:2004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