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调查:大学新生报到 应该带多少钱上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12:29 河南报业网

  上大学 花费知多少

  还有不到半个月,大学新生就要迈向向往已久的高校大门。在准备行囊的同时,他们及他们的家长也在估算上大学到底要花多少钱。

  随通知书一同寄来的还有各个高校的收费标准。大学期间的花费主要包括这几部分
:学费、住宿费、教材费、杂费和日常生活消费开支。

  学费部分,我省公办高校的收费标准由省里统一制定,各校都一样。该标准为(以本科生为例):理工类、体育类专业,每生每年3700元;文科类专业,每生每年3400元;医学类专业,每生每年4500元;艺术类专业,每生每年5700元。

  据悉,和全国其他省市的同类高校相比,这个学费标准即便不是最低的,也是较低的之一。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学费要高于河南。

  学生每年的住宿费依住宿条件不同,从400元到1100元不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主选择。我省几所高校具体标准如下:4人间每年1100元,6人间每年800元,8人间每年400元。其他省市高校的住宿费标准也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

  教材费在我省为每人每年预收500元,毕业时结算,多退少补。但据往届学生介绍,一般情况下书费基本没有剩余,即使有,数额也很小。

  日常生活开支差别较大,多的每月七八百元,少的只有一二百元。河南财经学院一位男同学说他每月开支在500元左右。在河南农业大学,一位来自某市城郊农村的大三学生向记者出示了一份他今年上半年的支出记录,可以看到,一个学期,他的生活消费总额为2197.86元,平均每月400多元(按每学期5个月计),这个数字得到了其同学和郑大工学院几位男生的认可。至于吃饭能花多少,农大后勤集团饮食中心提供的消费汇总记录显示,生均日消费额为7.3元。如此看来,每生每年平均生活消费应该在4500元左右。这还是郑州的标准,如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读书,花费将更高。

  这样算来,在河南,一个理工类大学生一年总花费将达9000多元,4年大学毕业要花费近4万元。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花费要高于这个数目。经济发达城市高校的学生也要高于这个数目。

  贫困生 比例有多高

  “我们学校食堂常有同学捡别人的剩饭吃,如果你不信,可以开学以后亲自来看看。”郑州市文化路上某高校的两位学生表示。相信这一幕在其他高校中出现也并非不可能。

  但人们对贫困生和特困生怎么界定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我们认为,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或者低于200元的学生就是贫困生”,郑州大学学生处戴国立处长说。而辅导员魏民说:“特困生,每月消费在100元以下;贫困生,每月消费在150元以下。”和以月消费额鉴别贫困生的看法不同,郑大一位刚留校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认为:“贫困生的标准是还能拿起学费,但生活费没有着落;特困生的标准是学费和生活费都没有着落。”这一看法得到了河南农业大学一位老师的认可。他们共同的困惑是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标准来界定特困生和贫困生,只能靠学生干部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逐步感觉判断。为了做到公平,农大在界定贫困生时,首先召开班级会议,进行民主评议,让大家判断谁最困难,最应该接受救助。

  在他们看来,特困生和贫困生的比例相当高。戴国立说:“我们只能按照特困生占5%、贫困生占20%的比例来操作,但实际中需要救助的远远超过这一比例。”为此,他以学生拖欠学费为例说明:“郑大在校生人数3万人,但每年欠费达3000多万元,有1/3的学生欠费。除了极少数的恶意欠费,大部分学生实在无能为力。”魏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贫困生的比重:“我带的学生农村的多,城市的少。94级390多人,郑州市的只有两三个,98级400多人,也就七八个。地市学生来自城区的最多20%,来自县城的占20%,剩下的都是乡镇和农村的。”而记者在省统计局发布的《河南省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看到:2003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228.33元。一个四口之家,家庭的全部现金收入将近9000元,刚够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一旦这个家庭有其他支出,就难以供给学生求学之用了。

  政府和高校 奖补减贷多管齐下

  家庭困难的学生也不必过分为每年近万元的费用发愁。“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这是政府向社会和广大学子做出的郑重承诺。为此,政府和学校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学生上得起学。河南各高校均有专门针对贫困生的绿色通道。入学以后,政府和高校有多种渠道对贫困生进行救助。

  渠道一:奖学金。以郑州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为例,郑大的标准为:一等奖占学生总人数的3%,金额为学费全额的100%;二等奖比例占10%,为学费全额的60%;三等奖占15%,为学费全额的40%。农大各等级奖金的比例和郑大相同,但金额分别为3000元、2000元、1000元,奖学金覆盖面为28%。

  渠道二:勤工助学。郑大每年有校园保洁员、图书管理员等勤工助学岗位四五千个,每人每月报酬在150元至200元。农大每年有岗位近500个,报酬从120元到150元不等。全国各高校也都有类似的勤工助学岗位。

  渠道三:困难补助。这种补助不是常设性的,以河南农大为例,补助有三种:一是针对遇到暂时困难和突发事件的学生,二是补助家庭困难的新生,三是全部贫困生的过冬补助。

  渠道四:学费减、免、缓。像河南农大,执行的标准为减3免2(减收学费者比例3%,免收者2%),一个班30个人能减2000多元的学费。至于学费缓交,则纯属无奈。“你知道我们学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被称作什么吗?称作‘催书记’!会上讲大道理,会下催学费。学生很反感,也的确交不起。可我们也没办法。长此以往,对教育不利。”农大学生处一位教师抱怨道。

  渠道五:社会捐助。近年来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捐助贫困大学生,各高校对给予捐助的各界好心人都非常感谢,但社会捐助毕竟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④8

  国家助学贷款 闸门何时再开启

  “如果银行能放开来贷,只要学生有贷款意愿就能贷到款,贫困生的问题基本上就得到解决了。”这是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几位教师的共识。“然而,在郑大,国家助学贷款已经形同虚设。”戴国立肯定地说。“在农大,2003年上半年还有一批学生得到贷款,下半年学生和某商业银行签了一笔180万元的贷款,但资金到现在也没有落实到位。”农大学生处一位教师介绍说。

  我国是从2000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推行针对贫困生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办以后,对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起了很大作用。但是,2002年下半年以来,出于各种原因,这项业务在全国都基本上陷入了停顿。郑大和农大的情况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国家助学贷款推行不下去,主要是因为银行承担不起学生的违约风险。我们教育厅和财政厅对助学贷款坚决支持,财政厅也曾经表示,只要银行贷,他们就贴息。教育厅也曾经多少次试图把银行和学校拉到一起,但双方就是谈不拢。如果我国能像国外那样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教育厅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此外,戴国立认为:“助学贷款都是小额贷款,学生一旦违约,追讨欠款成本太高,银行根本不值得去追欠,当然不积极了。”

  银行不愿意担风险的说法在农大学生处那位教师那里也得到了证实:“新的国家助学贷款办法出台以来,省里牵头让银行和学校谈了几次,银行要求学校向银行提供该校总贷款额的20%作为保证金,如果学生违约,恶意欠款,银行就有权没收保证金,但学校不同意。”

  但是,大学生的诚信真的经受不起信任吗?大学生们并不同意对他们的这种成见。农大一位学生表示:“的确存在恶意逃避还款的人,但这种人肯定占极少数。绝大部分同学的诚信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我们肯定会及时还款的。不过以前那种刚毕业就还款的规定不太合理,现在这种毕业一两年后开始还款的规定就比较合理了。”

  遗憾的是,当记者和我省的几家银行联系,表示希望就此问题进行采访时,各家银行讳莫如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拒绝,结果,竟然缺失了最重要角色银行的声音。

  不知道解贫困生燃眉之急的国家助学贷款,闸门何时才能重新开启。④8

  丁亚博一家 为8000元学杂费发愁

  “还有不到半个月,俺上哪儿弄这8000块钱。”

  8月11日下午,天上下着小雨。当记者来到登封市卢店镇东五司村丁亚博家时,丁亚博的母亲哭着对记者说。

  半个月前的7月24日,当收到中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看着母亲满脸的愁容,丁亚博没有像其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那样激动。

  让丁亚博一家高兴不起来的是随通知书一同寄来的收费单:学费5500元/年,此外还有卧具340元,军训服装65元,体检、疫苗费80元,语音机50元,电话使用费20元,学生健康保健费40元/年,录取费40元,教材费600元,另外还有住宿费1200元,注明暂定,到校后根据住4人间还是6人间收费,多退少补。———总计7935元。

  丁亚博的母亲说,半个月了,没借来几个钱,亲戚邻居也都没有钱。同行的村干部问,怎么不向孩子他叔家借点?丁亚博的母亲说,孩子他叔家今年也有孩子考上大学。丁亚博的母亲指着门后堆着的一二十编织袋粮食说,全家4口人,2亩多地,今年收小麦1000多公斤,全卖了也就1000多元钱。

  记者问有没有想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丁亚博才想起在特快专递来的一大堆材料中,找到了如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说明书:申请助学贷款要有县、乡、村三级政府盖章的贫困证明,每年最多可以贷款6000元。但要到学校后才能申请。

  丁亚博的母亲反复说,您看谁给想办法借点钱,先把这7935元钱交了,等孩子到学校贷到款后,再把钱寄来还了。

  那位村干部说,信用社有小额贷款,到镇里信用社兴许能贷到三两千元。

  昏暗的堂屋里,墙上的几张大红奖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是丁亚博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奖状,还有一张被评为“优秀团员”的奖状。一台放在角落里、12寸不知是彩色还是黑白的电视机,是记者看到的唯一的家用电器。

  我们快要走出门口时,丁亚博提出用记者手里的相机照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刚才还哭着的母亲要亚博笑一笑。手捧大红的通知书,戴着眼镜,文静中透些腼腆的男生丁亚博,定格在数码相机中的是勉强、不自在的笑容。

  来串门的邻居说,丁亚博还有一个大他一岁的姐姐,去年考上了郑州轻工业学院,暑假没有回家,在郑州勤工俭学,为的是弟弟今年入学的费用。

  丁亚博的父亲在镇上开辆三轮摩托车拉客人,生意好了每天可以挣十几元钱,不好了也就几元钱。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