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关注大学生就业:女大学生求职要过五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12:30 三秦都市报

  从1998年高校扩招至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进入2005年,全国高校又将有300多万名毕业生面临就业,其中167万考研大军再创新高,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上升为37:1……数字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信息: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在此种背景下,本报推出大学生择业策划报道,期望从不同角度,更清晰把握和审视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相关症结,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用人单位喜欢复合型人才

  提起应聘,大学生们有说不完的委屈话,他们感觉招聘单位在聘用他们时,有时是故意挑剔、找毛病,而招聘单位却对记者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那么,作为用人单位,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呢﹖在招聘会现场,记者和用人单位做了面对面的采访。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的徐春接受采访时说,当今企业在招聘中最理想的人才就是专业成绩出色、能力过硬、社会经验丰富,还需要综合素质可能高一些,比如说,像知识储备、策划水平、社交能力、形象气质乃至纪律观念等等都是企业所看重的。所以说,企业欢迎复合型人才。

  一家外资企业的经理在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既要能胜任我们公司的工作,还要是个‘多面手’。我们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能力,只要其社会经验丰富,企业团队意识强,就是理论水平差点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我所要说的,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大学生。”

  记者先后在8家招聘单位的采访中得知,企业需要的大学生是复合型人才的大学生,都愿意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展示能力的平台,也都愿意不惜重金去寻找。但8家招聘单位在和记者的交流中却斩射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应聘的大学生,应更多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熟悉招聘单位招聘用途,以便多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样不但不误己也不会给招聘单位空添不必要的麻烦。

  用人单位眼中的大学生

  “出身”其实不重要

  记者:当大学生跨出校门时也就意味着价值将被重置,而考量其价值的力量来自市场。可以说,用人单位手里拿着毕业生的市场尺度。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当今是用人单位而不是大学校长们在重塑社会的用人观和人才观。从这个角度看,怎样的大学生更能得到市场接受﹖

  闫清阁陕西奥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能考上名牌大学表现出一个学生的智慧水平,这一点需要被认可,但不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就能胜任,这个结论也是在历年来招录毕业生中得出的。事实上,专业和学校都是次要的,企业比较看重的是一个人是否聪敏,对工作和求知是否充满热情,能否适应企业文化。无论是“对口专业”、“名牌大学”还是“出色的工作经验”,最终都要去和薪水寻求对称。对称不起来,用人单位迟早会让打铺盖卷,因而反映到现实中只有一句话,让工作业绩说话。

  李书印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近视回归镜发明人:专业﹖学校﹖职业经历﹖都重要又都不重要,真正的水平还是要在工作中表现。一个人在公司有什么工作成果,是蒙不了人的。一定意义上,“第二身份”系出名门的,就等于长了张漂亮点的脸,不能一锤定音,招聘并不是一日定终生,越渐灵活的用人体制下,企业一环扣一环的生产流水线是检验人才能力的“产品检验关卡”。

  证书不等于高薪

  记者: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担忧,进入工作岗位后,以往所学的专业用不上,在他们看来,似乎就很难施展才能,毕竟薪酬高低是以大学生的实际业绩来定夺的。现实中,这样的几率是不是很大,如果失去专业,会不会影响到大学生在企业的发展﹖

  李书印:从现实层面说,跨国大企业更愿意致力于把一个可造之才培养成合乎企业需要的员工,他们并不看重专业,如果不是岗位特别要求,一般首选专业的多是还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他们希望马上录用上就能切合企业需求。我个人就不愿意受专业限制,最早从事近视回归镜研发时,所学的专业是机械制造,转入生物医学方向深造也是几年前的事情,因为做进一步研究需要掌握更多专业背景。很大程度上,专业和证书仅仅是一个客观说明,不能作为选择岗位的前提,更不能用来佐证持有者的能力。

  闫清阁:同学历和专业相类似,许多大学生在应聘时竭力描述曾有过的工作经验,不过对企业来说,更关注其发展潜力,有工作经验不一定就能增长多大的见识和长进,从长远看,企业会更看重这个人可塑性大小,当然这和他所受的教育背景和聪敏有直接联系。

  “留不住人错不在用人单位”

  记者:似乎很多用人单位都在抱怨,原因是招录进大学生后,时间不长就有人决意退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用人单位不善于使用人才,还是薪酬过低﹖

  闫清阁:首先要说,留不住人错不在用人单位,现在市场通行一句话,大意是满3月和1年期是道槛,指的就是大学生跳槽,类似情况多数用人单位都会遭遇到。形成原因是部分学生对自我定位不准确,不满足于现状,加上刚进入社会,还不能适应规律性的工作,比较散漫,一旦现实和所想发生偏差,或是不能很快取得业绩,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

  李书印:客观上讲,现在的企业在管理上和用人机制上,已经有了较大改观,特别是更重视对员工素质的培训,也舍得投入。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至少一年时间里,处于培训期,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付出,甘愿付出的背后,是用人单位对所选人才寄予一定期望,如果不能客观对待,既伤害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心,势必也给自我职业生涯增加了曲折。

  女大学生求职要过五关

  地域关。非理性的地域偏好和个人因素,无形中缩小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区域。受地域影响,不少省内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被家长灌输:找工作除了西安别的不要考虑。

  身份关。毕业院校、生源素质、户口问题等一系列被物化的指标都与身份有关。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被指“出身不好”,即使是研究生,也会被细究本科母校所在。

  面试关。其实从递简历开始,困窘已经到来,这也就不难理解部分女大学生拍写真作为简历封面。女大学生除过要担心外在形象,还时常会遇到隐私盘问,诸如有无男友,会不会饮酒、交际等等。

  年龄关。就业还是深造,大多女生都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继续考研深造,学历高了,年岁也“高了”,比较优势再度丧失。更有用人单位认为,女研究生毕业时多数在24至30岁之间,正值婚育高峰,机会成本太大,宁要素质稍差的男生。

  心理关。社会上关于“女生就业难”的说法也束缚了部分女生。不少女生在工作信息的收集、争取机会等方面,显得比较被动。这种情绪已经开始向低年级女生延伸,不少女大学生在大三甚至大二就开始琢磨工作的事。

  大学生首月工资变迁

  1955年,一位大学毕业生领到的第一笔工资是56元整,5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翻了几十倍,达到数百元甚至几千元不等。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分配到各企事业单位的10多万大学生的工资基本都是相差无几,一般第一个月都在行政21级到23级之间,十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明显变动。当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在30至60元之间,那时的大学生属于真正的高收入阶层。

  1984年国家开始上调工资,到8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的工资也水涨船高,幅度比较可观。从1996年开始特别是1998年以后,大学生包分配制度逐渐被市场打破,大学生工资低的不足500元,高的达到4000元甚至近万元。 本报记者 史铭 祝光 原野 杨溯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