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13岁女生因择校费服毒自杀专题 > 正文

管窥差生的制造过程:教育失误是根源(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07:10 新华网
  高考过后,各地关于高考状元的消息纷至沓来,或苦尽甘来,成龙成凤;或浪子回头,金榜题名,最后少不得要总结出经验若干、家长体会若干,总之是喜气洋洋。几乎同时,记者的电话此起彼伏,来电话的大多是焦急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出了问题,消极厌学者有之,不会考试者有之,成绩下滑者有之,不一而足,口口声声称自己的孩子为差生...

  状元们的成功当然需要赞扬和鼓励,但差生们的生存状况更需要关怀。差生这个名词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呼吁家长宽容、校方公正、社会理解似乎也是苍白无力的,怎样帮助那些沮丧的孩子和失望的家长呢?记者联合郑州市的四所中学,邀请教育专家,开展一次深入调查,用事实说话,挖一挖差生的生产厂家,搞清楚差生究竟是谁制造出来的。

  说实话,调查的过程也是感慨的过程,大量的事实再次证实了一个说法:孩子的智力、能力和意志力原本相差无几,是环境的影响让他们有了优生和差生的分别。也就是说,差生是活生生地被制造出来的。

  下面几个典型案例可以让我们管窥差生们的制造过程。

  在陌生环境中品尝无奈

  班主任崔老师介绍说,王浩这个差生是转学转坏的。但深入调查后发现,事实远不是那么简单。
管窥差生的制造过程:教育失误是根源(组图)
受访人: 王浩

  (男,高一学生)是从外地转来的学生,本来学习成绩不错,当年考初中,成绩在500名新生中排在前20名之内。那所学校离家近,并且班里还有小学时的同学,任课老师也很喜欢这个内向而自觉的男孩。一个学年下来,王浩对自己的成绩还算满意。正当王浩信心百倍地准备上初二时,父母却突然告诉他马上转学,新学校是一所实行现代化教育的贵族中学,要求学生全员住校,两周回家一次。王浩不愿离开熟悉的同学、老师,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充满恐惧,坚决不同意。可妈妈说转学手续已经基本办好,没有商量的余地。

  开学第一天晚上,想家的王浩躲在被窝里哭泣,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半个学期过去了,王浩还是无法适应新学校的生活,想家、想原来的同学和老师,根本没有心思学习。他多次央求妈妈把自己转回来,可妈妈总是说大人决定的事小孩子不要管,很快就会好的。王浩只能忍受下去。

  一学年下来,妈妈为了检验王浩的成绩,让他参加了原来学校的期末考试。结果让她大吃一惊:王浩的总成绩排在全年级350名以后,成了无可争议的差生。第二天,王浩父母痛下决心:把王浩转回来,留一级,重新上初二。

  可想而知,成绩落后到留级的份上,王浩的心理要承受怎样的压力;新班级的同学都比自己小一岁,他更是落寞不堪。父母为了帮助儿子迎头赶上,给他请来家教,补习数学、英语、物理。这下子,王浩的压力更大了,似乎每时每刻都有人提醒他的落后。他开始厌烦学习,但又不敢说什么,因为父母为他的学习操碎了心。初三时,王浩的成绩更是一塌糊涂,真的成了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差生。

  考高中时,王浩成绩很不理想。万般无奈,父母只得另辟蹊径,把他的户口办到本市,插班借读。又是二个新环境!王浩只嘟嚷了一句,不再说什么,反正父母又不会征求自己的意见,再多说又有什么用呢?反正自己是差生,去哪里上学都无所谓了.....

  记者点评:

  王浩的境遇令人同情。现在初中、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大,他们要求有一个稳定、熟悉的学习环境并不过分。王浩父母处处为儿子着想,用心是好的,却办了坏事,频繁的转学分散了王浩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积极性,更糟的是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另外,强制性地要求孩子转学,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即使孩子服从了父母的意愿,压抑在心中的那份不快和烦恼又如何消解?王浩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如果外向,难免爆发与父母的正面对抗。无论怎样,结果都是一样:制造了一个无奈的差生和一对忧心忡忡的家长。

  
  溺爱有多少,毛病就有多少

  受访人: 孟童

  (女,小四学生) 是某小学四年级(3)班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80分左右,在班里是绝对的下游。据老师反映,孟童其实很聪明,问题出在过于娇气上。

  孟童的妈妈证实了老师的说法。我家孟童其实不笨,上学前就能认识300多个汉字,背60多首唐诗呢。孟妈妈说,孟童是大家族里唯一的女孩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宠着她,平时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时间久了,孟童就养成了骄横的坏脾气,稍不如意便大闹一场。有一次,中午放学时孟童对妈妈说,班里有个同学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她也想要一件,要妈妈马上去买。妈妈答应了,说星期天一定买。孟童不高兴了,大闹起来。妈妈没办法,只好不吃饭去商场寻找,但还是没找到。孟童不依不饶,竟耍赖不肯去上学。妈妈劝不住,只好向老师请假。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孟童动辄以不上学要挟父母,每每换来父母的妥协。

  孟妈妈介绍说,孟童被全家当宝贝捧着,从来没干过一点家务活儿,甚至连系鞋带、收拾书包之类自己份内的事也要父母代劳,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极差,动手能力差又成为不动手的理由,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习惯从来不是针对某一件事的,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其他事情。老师渐渐发现,孟童在学习上完全凭兴趣,不感兴趣的功课索性连作业也不做。好吃懒做、受不得委屈的孩子不可能人缘好,孟童在班上很孤立,学习上有难题也不便请教同学。孟童成绩不好,是班上公认的差生,经常被同学嘲笑,自信心颇受打击,小小年纪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记者点评:

  溺爱孩子等于坑害孩子,这道理不需要再说了,难道说得还不够吗?但令人不解的是,现实中似乎永远不缺这样禁不住要坑害自己孩子的家长。如果说差生这个字眼儿有失偏颇,那么要说,评选溺爱孩子的家长为差家长一点也不过分。

  荒谬的“白榜激励法”

  胡老师昕说记者要采访“差生”,一脸不屑地指指教室后墙说:这好办,他们的名字都在那儿,老是他们几个。“我们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张白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几个粗大的名字。胡老师介绍说,这是班里学习成绩倒数10名的学生,每次大考刷新一次。还说她为差生操碎了心,为了剌激他们的上进心,想来想去发明了这个白榜激励法”。

  记者抄下“白榜”上的名字。其中,林纤是唯一的女生,记者决定对她进行家访。

  路上,记者想,如果当着林纤家长的面谈论白榜的事,会不会让人家难堪呢?没想到,一提到白榜,林纤的母亲就抢过了话头:那是胡老师在胡闹!不是我袒护女儿,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可以管,老师管也是职责所在,但管要有个管法,且不说她那样做是否符合规定,教书育人起码也要讲究科学吧?只期待后进学生知耻而后勇,就不怕小孩子心理脆弱、破罐破摔吗?林妈妈平静了一下,继续说,我家林纤本来成绩是班里的中上等,去年冬天染上肺炎,正赶上期中考试,名次落到倒数第9名,结果就白榜题名了。当时,林纤和我都没在意,事出有因嘛,下次考试赶上来就是了。哪想到事情没那么简单,胡老师经常在班上数落白榜生。林纤是个爱美的女孩,有一天下午准备放学跟同学去照相,上学时打扮了一下,还用了一点我的眉笔和口红,结果刚进教室就被胡老师逮个正着。胡老师哪肯放过,挖苦她道:打扮这么漂亮想干吗呢?要是在学习上也这么用心,能上白榜吗?可以想像,林纤听了这话有多尴尬,能不滋生抵触情绪吗?结果还真是那样,她现在好像不在乎自己是白榜的常客了。不仅对学生,胡老师在家长会上对白榜生的家长也不留面子。有时我想,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家长责任大呢,还是老师责任大?但为孩子在班里的处境着想,我也只能忍气吞声。我担心,林纤这孩子要被那个荒谬的白榜给毁了。我和她爸爸正在商量给孩子转学。

  记者不打算在这种时候询问林纤的感受,但送记者离开的时候,她的一句话令人大吃一惊:其实,胡老师也是好意。

  记者点评:

  胡老师的好意是不科学的,这种精神折磨甚至可称为一种校园暴力。孩子为老师辩护,当令老师汗颜。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听到这种传言:一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想办法逼迫成绩不好的学生转学或休学。也就是说,让没有升学希望的差生在考试前夕退出竞争,以维护学校的虚假声誉,而虚假声誉必将在来年的生源和借读费方面赢得一个好收成。有谁去关心那些落魄的被淘汰者的前途呢?但愿胡老师没有这种用心,但愿她的白榜早一天撕掉,但愿林纤这样的白榜生心理抗挫能力强些、再强些,否则这场噩梦可能要纠缠她很久很久。

 
  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受访人:

  林雨辰( 男,初二学生)是一名曾经的差生,近期考试成绩已攀升到班里的中游水平。他告诉记者:以前落后,是学习方法不对路。

  学习方法不好也能制造差生吗?林雨辰的班主任刘老师不同意。他说:班里又不是只有两名学生,非好即差,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只要按老师的指导,怎么也能排个中等吧。林雨辰以前成绩落后,是心态出了问题。这孩子家境不大好,自尊心又特别强,刚升入初中那段时间,对新开的几门课不开窍,成绩排到倒数几名,于是便自卑起来,认为自己智力差,再努力也没用。家长激励、老师鼓励统统不见成效。后来在班里不怎么说话,有自闭倾向,曾对同学说:人活着就是争来争去的,真没意思。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他妈妈带他去测智商,结果竟是中上水平。这下他放松了,一学期工夫就赶上来了。看来,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点评:

  中学升学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将来必将投身的社会竞争,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是以尚未发育成熟的心理应对提前到来的残酷环境。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学习障碍、逆反心理、抑郁症、儿童自闭症、社交障碍、青春期狂躁….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威胁着题山试海中拼搏的少男少女,一旦哪方面出了麻烦,都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对此,家长和老师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不要给他们施加无谓的压力,应该及时排解他们的烦恼,维护好他们的自信心。

  “歪才”未必是“差生”

  受访人:

  陈小奇 (男,高一学生)是个颇有争议的差生,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绰号:小才子。

  从上初二开始,陈小奇就拒绝再学数理化,而是专攻写作,目前已经发表了3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更是历次作文竞赛的优胜者,为学校拿回了很多块奖牌。这种歪才使他能够被特招到这所重点中学来读书。但是,每次大考,陈小奇的总成绩都稳居班里最后一名。家长和老师都为他担忧:这样的学习成绩怎么能上大学呢?不上大学将来能有什么前途呢?对此,陈小奇本人不以为然:我算差生吗?如果我算,那也是应试教育体制制造了差生。上大学谁不想啊!可竞争太激烈了,总会有不如意者。我知道我偏科,这是我的短处,我要做的就是把短处变成长处,李连杰不是说我强,因为我专。哈哈……

  记者点评:

  是应试教育体制制造了差生。一一-痛哉斯言!

  要挽救差生,必先矫正教育方法
管窥差生的制造过程:教育失误是根源(组图)
  除了上述案例以外,还有很多令人感慨的故事:父母离婚大战殃及孩子;网络色情毒害孩子;父母忙于事业撂荒孩子;棍棒教育伤害孩子;早恋危机处理不当逼走孩子;父母下岗,失败情绪感染孩子…

  总之,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到,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而孩子是脆弱的群体,很容易受到误导和伤害。太多的事例证明,孩子们的先天智力本来相差无几,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差生,大多是教育方式不当所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科学家爱迪生当年也是一名差生,被学校劝退,在母亲培养下成才;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曾是一名愚顽不化的差生,成绩在班里排倒数第一,后来遇到了对他不抱成见的恩师陈玉峰才浪子回头,爆发出对学习的热情,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套用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来结束本文:世上本没有差生,教育失误太多了,慢慢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差生。

  相关专题:13岁女生因择校费服毒自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