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做“鸡头”还是做“凤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09:29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今年我所带的合肥一中高三(8)班共有65名学生,其中借读生21人。高考中在籍生二本达线率100%,借读生中三本达线15人,达线率71%。高三(8)班是合肥一中借读生考得最好的一个班。从总体来看,借读生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与在籍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借读生高考落榜的原因

  综合全校情况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的,首先借读生相对来说底子薄、基础差,无法跟上学校学习节奏。2002年本班毕业生刚进校时,有部分同学中考成绩刚达合肥市中考分数线,和合肥一中的分数线差了一大截,进入一中后,由于基础太差很难跟上课。时间长了便产生了厌学甚至放弃学业的念头,学习成绩也无法在赶上来。另外迷恋网络、游戏、小说等,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方面。部分借读生在学业上遇到挫折后,由于自身智力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挫折感,这时他们特别容易接受网络、游戏等不良因素的诱惑,并一发不可收拾,严重影响学习,在借读生中受这种情况影响的男生居多。高三(6)班就有这样的同学,在高考中只考了300多分,还有的借读生在心理上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自卑情绪影响学习生活。有一些借读生总觉得自己是借读生,与在籍生相比低人一等,自卑心理特别严重,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批评谁,他都以为是在针对他,这样一来就把自己当作学校班级中的“另类”,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对学习生活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借读

  看到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借读,“借读”选择好了,会帮助孩子进步,不对症下药、盲目借读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一般来说,只有符合下面情况的才适合考虑借读。首先,学生本来成绩不错,只是在中考时失误了才没有考进较好的学校,这样选择借读等于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加上他原来就有的好基础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很快摆脱借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学生很爱学习,只是原来初中就读的学校不太好,成绩和所借读学校要求的差别不大,自身有着很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有后劲。通过借读选择个好的学校能很好的帮助他学习。

  家长要有正确的借读心态

  借读之风之所以如此狠刹而不止,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产物。拿我们学校的借读生来说,主要有这几种类型,一、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怀着非名校不上,非重点不读的心态。二、社会舆论影响,家长爱面子千方百计让孩子进名校,现在的家长每当在单位、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如果听讲别人的孩子在什么重点学校上学时,自己的孩子不上重点面子上就很过不去,为了有面子,就不惜花大价钱给孩子“买”个重点上。三、重视环境的作用,看中名校的良好育人环境,希望在名校优秀生的带领下能让孩子进步。2002届学生中有近50%的人是基于这种想法借读的。

  怎样做一名成功的借读生

  借读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达到这一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一、心理上要健康,不以借读而自卑。班主任对任何同学都是一视同仁的,绝对不存在任何偏见,不要以为自己会低人一等从而影响学习情绪。二、目标要摆正,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自己,不攀比尖子生,班级里尖子生的学习成绩不是所要攀比的东西,过分的要求反而会挫伤自己的积极性。三、改变原来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在初中时那些学习习惯要保留适合自己的好习惯,对于不良习惯,如:学习不踏实了,迷恋游戏,一定要下决心摈除。四、笨鸟先飞,要比别人更努力,并且要有毅力,坚持不懈。五、选科时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不以就业、以后收入来影响自己选科。

  借读对班级管理的负面影响

  由于在班级里有了借读生这一特殊群体,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就遇到很大的困难。平时开班会,特别是做批评讲话时要特别的小心,因为有部分借读学生的心理本来就很脆弱,语气重了他们会接受不了,轻了,根本不起作用。到了高中后期有些借读生由于成绩确实提高不了了,就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这样他们往往不遵守纪律,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另外,在教学进度、教学难度上为了照顾到借读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降低难度、放满慢进度,有时该讲一遍的东西往往要讲两遍三遍,大大影响正常教学。还有的是,在考试的时候也要降低难度,这样才有利于使基础差的他们恢复自信心。可这无形中又影响到大部分同学的提高。(合肥一中2005届高三(8)班班主任封安宝口述)(李比翼本报实习生赵华光整理)(来源:合肥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