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该不该“公示”受资助贫困生名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0:20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背景辽宁省某中学公示的特困生名单上出现了17岁的初三女生曾秋(化名)的名字。如果公示一周后没有异议,曾秋将被减免258元的学费。然而,就在公示当天,曾秋出事了,她突然全身抽搐、胸闷气短和神志不清,经送到医院被医生诊断患了癔病(又称歇斯底里)。据了解,正是“特困公示”给她在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其突然发病。为此人们发出疑问,到底该不该公示贫困生名单,假如不公示又能有什么方式代替?本期教育会客厅特邀请了五位嘉宾就这个问题讲述自己的看法。

  公示就像揭开身上的伤疤

  赵单单(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特困”学生)自从上了初中,家庭的经济状况就一天不如一天了,爸爸妈妈相继下岗,奶奶一直卧病在床。我自己也曾想过辍学,但家里人坚决不让我辍学,说什么也要供养我读下去。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平时学习很努力。面对同学中富家子弟的阔绰,我总是通过学业上的优秀去弥补心理上的平衡。就这样每到学校发放助学金的时候我都会很紧张,不是害怕我得不到助学金,由于我成绩很好,家庭困难每次都会拿到助学金。我害怕的是每次发放助学金前“公示”的几天。看着自己的名字和家庭的情况介绍很显眼的被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感觉自己像是被无数只眼睛盯着一样浑身都不自在,公示的几天里我几乎都不敢出去,害怕别人看到我。每天都是早早地来到学校,在教室里埋头看书,放学后等同学快走光了我才背着书包回家。如果我家里能好一点的话我是不想要那些助学金的,拿到了助学金,学校却泄露了家庭的隐私,这样就像被别人揭开身上的伤疤一样特别地难受。

  争取既保护隐私又确保真实的方法

  王敬业(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某学生家长)学校搞救助贫困生本身就是一项爱心活动,其初衷是为了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使他们能顺利的完成学业,看到一个个家庭贫困的孩子因受到资助而专心地学习是教育者最大的欣慰。如果再通过“公示”而伤害到学生,这真是得不偿失。有没有什么方法既尊重与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又能够确定学生是否符合受到帮助条件呢?我觉得只要在各种资料方面准确把握登记,到民政等有关部门和学校取得证明。比如说通过老师家访的形式也可以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这样既做到了确保情况属实,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的伤害减为最小。“公示”是把“双刃剑”,伤害了太多的是孩子。当前关注弱势群体不仅要体现在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受助人的隐私。积极寻求“公示”外所能够确保受助生情况真实的方法,是学校职能机构所要做的工作,作为家长,我们很能理解学校的苦衷,但关爱孩子毕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做好前期学生工作,使公示“软着陆”

  孙晓华(合肥市二十九中初三年级班主任)我们学校每年的贫困生救助名单都会“公示”,这是学校工作的要求。我们班主任也考虑到“公示”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我们又不得不执行学校的规定。这样我们就要做好前期的学生工作,让学生较早的在心理上接受这件事,使公示“软着陆”。平时我在班级里经常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贫困并不是件“可耻”的事,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中学生,是心灵特别脆弱的一个群体,周围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眼神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我在做学生工作时就特别要注意,因人因事而宜,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让家庭情况好的同学学会尊重人,不耻笑他人的贫困,让家庭困难的同学正视“公示”这件事,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尊心,不以贫困而自卑。总的来说,我是工作做在平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态,使学生在心理上很好地接受“公示”。目前班上的学生对公示很容易接受,没有因公示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

  “公示”是工作要求,暂时不能取消

  王成环(合肥市第29中副校长)学生助学金是市教育局按照各校情况下拨的一个教育辅助款项,一般是由学校里各个班级符合条件的同学先写申请,其中包括,居委会、街道办等相关单位的证明,个人书面申请材料等。各班主任汇总申请材料到学校助学金工作小组,通过小组审查后,交市教育局审查通过。学生助学金发放是一项很严格的工作,为了保证这笔资金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们必须加强资格审查,其中“公示”是为了确保真实的有效方法。通过“公示”让全校师生监督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假现象的发生。“公示”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上级实施助学金救助工作的负责。我们学校也知道在“公示”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总是想办法做好学生的每一项工作,把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贫困资助应人性化

  林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施以帮助,这种援助方式是解决贫困生完成学业的一项良好的措施。可为了核对贫困生的信息是否准确,竟将贫困生的家庭隐私一起张榜公布,这种方法有点欠妥。要知道,学生都是未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孩子,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家境贫寒本是他们的隐私和痛处,让他们接受助学金时把贫困的隐私公布于众,用来博得大家的同情和认可,这是对他们心灵的一次挫伤。贫困不是一个人的宿命,作为施助者不能不考虑贫困孩子心理的感受。相当多的贫困生的心理都是很敏感、脆弱的,他们需要帮助,但更需要人格平等与人格尊严,如果我们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妥,会对他们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留下阴影。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我们帮助贫困生能否采用“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化方式,暖人心的救助活动不要太多的张扬。另外,扶贫不仅是在经济上简单地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帮助他们,贫困生需要人们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尊重。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健康的心理比什么都重要。·实习生赵华光记者 杨兵 采访整理·(来源:合肥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