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贵阳收取1300万元借读费折射择校怪现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10:17 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8月29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周之江

  2004年度,贵阳市两城区跨学年收取借读费1300万元。为此,几名人大代表奔波近半年,经有关部门干预,这些违规收取的费用终被勒令清退。 实际上,所谓“借读费”就是变相的“择校费”。每逢秋季入学,择校便成为家长们的头号难题,多收的1300万元背后,掩藏的是“热点学校门槛挤破,薄弱学校门可罗雀”的鲜明比照,更折射出当下义务
教育的种种怪现状。

  跨学年收借读费的多是热点学校

  今年3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信访部门多次接到群众反映:贵阳市一些学校违反有关规定,跨年度收取借读费。这一问题立刻引起了杜绍林、陶光亮、陈世和等几位市

人大代表的关注。 据介绍,2004年,国家就已明确,坚决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违反规定跨学期收费,贵州省和贵阳市的物价、教育、
财政部
门于当年联合发文规定:借读费须按学期或学年向学生收取。 抽查表明,贵阳市两城区中小学去年秋季入学时都存在跨学年收取借读费情况:云岩区招收借读生1930人,借读费收取总额1100余万元;南明区招收借读生675人,收取借读费284.5万元;市属9所中学初中招收借读生人数165人,收取借读费42.4万元,其中应退费23.6万元。而这些跨学年收借读费的又多是一些热点中小学。 几位人大代表认为,这些城区学校按最高标准收取了借读费,小学一次性收取6年、中学一次性收取3年借读费。这不仅严重违反规定,更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更何况,收取借读费本身就不合理。

  学校向家长收费好比“周瑜打黄盖”

  那么,何谓借读费呢?2004年秋季入学前,贵阳市教育局、物价局、财政局联合下发的一份文件规定:对因自愿放弃就近安排入学的学生,学校可收取借读费,每学期最高不超过500元,按学年收取。一位学生家长说,“借读费”其实就是非片区的学生向就读学校交纳的“择校费”,如果不是为择个好学校,哪个家长愿让孩子借读?

  杜绍林认为:“按照教育部的文件和规定,这个文件的合法性本身就缺乏依据。择校费演变为借读费,长期禁而不止,归根结底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致。”

  在几位人大代表的调查过程中,不少学校辩解说,跨年度收取借读费是经家长同意的,且签订了承诺书。

  不过,代表们却认为,这些承诺书多属“不平等条约”,“学校老师召集家长开会,说上面要检查收借读费问题,因此请家长们写个承诺书,表示是自愿交纳跨学年借读费的。试问,家长们敢不写吗?”

  在多方干预要求学校清退借读费后,仍有很多家长表示,不愿找学校退钱。代表们指出,这是因为有的家长托人情关系,少交了部分借读费,如果清退,今后按每学年交纳不划算,更多的的家长则是担心怕学校报复孩子。一些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是自愿签订承诺书的,他们担心,不一次交齐全部借读费,学校会拒收孩子或中途借故要求孩子转学,弄不好,学校还会给孩子“穿小鞋”。

  “借读费”背后的几大怪现状

  对于多数家长来说,能够交纳“借读费”不知已托了多少人情,费了多少气力。掩藏在“借读费”背后的,是当前义务教育出现的五大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有钱不见得就能交出去。小学升初中报名当天,学生家长于某上午7时就来到学校排队,而此时校园里已是人满为患。老于告诉记者,择校生名额十分紧俏,找不到有分量的领导打招呼批条子,基本就没戏了。即使拿到了条子,学校录取时的条件仍然非常苛刻,语文、数学双优都不管用,必须是全优,不过,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比如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奥数一等奖等等,“只要拿得出证书,也可以优先录取。”

  怪现状之二,为了挤进热点学校大门,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的户口转到片区内的亲戚朋友家。

  怪现状之三,片区生想方设法托人找关系交择校费。一位学生家长透露,片区生和择校生是分班上课,熟知内情的人都明白,择校生的班级教学质量通常要好一些。杜绍林说,择校班和片区班学生的升学成绩存在较大差距,“国家三令五申不准办重点班,实际情况却是,一些学校借择校之名,办起了变相的重点班。”

  怪现状之四,中学招生为优等生出台优惠“政策”。招生期间,有的学校甚至承诺:中考成绩达500分以上入读者,全免费入学;中考成绩达400分以上报读者,三年期满考不上本科者,退三年全部学费;中考成绩达380分以上者,高中三年期满考不上大学,退三年全部学费。一民办学校负责人说,这样一来,学校收入固然受到影响,从长远计还是“划算”。因为,判断优质学校,升学率是唯一的指标,而良好生源能给学校带来良性循环。

  怪现状之五,招生时节学校校长玩“失踪”。每到暑假中小学报名之时,一些好学校的校长就开始东躲西藏,因为,“托人情、找关系让孩子上学的太多,有时搞得连家也不敢回,手机有时索性关掉,学校的招生名额毕竟有限,找你帮忙的都是亲戚朋友,兜里塞满了各级领导打招呼的条子,得罪了谁都不合适。”一位校长这样诉说自己的苦衷,“上班躲进办公室,轻易不敢露面,生怕熟人找上门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