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课改”还需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00:33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江淮晨报从2001年起,我省芜湖市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至2004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中小学已全面铺开了新课程改革实验。那么,这场席卷全省自上而下的“课改风暴”,到底引爆了一场怎样的“学习革命”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昨日公布了一份专题调研报告,在充分肯定课改成果的同时,从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新课程教材本身缺乏系统性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制约素质教育推进、课程实施的一些重要因素。

  课改教材“城市味”浓

  “拼地板”、“黄金周”……这些远离农村孩子生活的内容,出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了农村师生从未见过的地铁内容的课文。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城市化倾向较重,大多数教材的编者缺少农村的生活实践和体验,忙于应付实验教材的编撰,有些教材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他们认为,农村学生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等现代化建设情况,而城市学生也需要了解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内容,这是不少新教材的一个较突出的弱点。农村初中不少英语教师反映,英语新教材难度大、词汇量大,要求高,零起点及农村学生不适应。尽管教材注意降低难度,但对于小学未学习英语或只读过一两年英语的学生,难度还是过大。并且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听、说活动,农村学生受环境限制难以完成。

  教学“热闹”效果差

  在新课改中,实验教师仍抱着老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参照,对新课程设计的新教学内容体系不适应,对调整掉的课程内容放心不下。另外,初中物理和数学、小学的语文与数学等教材的内容跨度大,深浅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行适当补充,增加了教学时间等。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部分新教材,自身不够完善,编写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的是“热热闹闹一堂课,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动画,语文、数学不知跑哪儿去了”。有学生反映,老师过于营造课堂气氛,但一堂课上下来,不知道老师要说明什么。

  应试“指挥棒”仍在用

  调研报告显示,“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凡升学考试不考的科目,有些学校就不按课程计划要求开设,甚至不开;凡升学考试要考的科目就加班加点完成。执行不执行新课程计划,一切根据升学需要,这在绝大多数学校是不争的事实。音乐、体育、美术……“小学科”的课时,都被挤掉课时,以保证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的教学。与此同时,凡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活动的课程,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都不真正落实,如课程计划中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除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其中的信息技术课以外,其他内容如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基本得不到落实。有些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拿着省里编写的教材在教室中讲,与本门课程设置的本意大相径庭。另外也缺少劳动实践基地。新课改设置的艺术、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校长、教师们都认为有必要开设,我省阜阳、霍邱等省级实验区也进行了试验,选用了综合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导致一年后就再也不选了。据分析,不少学校没有综合课程等配套的师资,如艺术课需要音乐、美术皆精通的教师;历史与社会课需要具备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师;而高等师范院校没有相应的培养综合课程师资的专业设置,难以为新课改提供师资。

  多数初中师生喊累

  虽然各课程实验区采取了不少措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过重。仅有54%的学生能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调研中,84%的教师反映新课改实施后,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重,一边为适应新课程、新教材,自身需要加强学习,一边要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93%的教师感到备课时间明显增加。·本报记者戴小花·(来源:江淮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