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我国矿产资源“攻深找盲”获取重要理论线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8:22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报业网

  新华社贵阳10月9日电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涂光炽院士领衔主持的“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课题项目,日前通过了贵州省科技厅主持的专家评审,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寻找后备矿产资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常印佛、李廷栋为首的专家组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我国超大型矿床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对我国今后矿产资源的寻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高达20%,以现在的发展速度预测,未来10年中将有许多主要矿种不能满足需要。面对矿产资源紧缺的严峻挑战,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体系。1992年,由涂光炽院士主持的此项研究项目被科技部正式列为当年的“攀登计划”。

  项目主要承担者之一、中科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瑞忠研究员介绍,十余年来,此项目深入剖析了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湖南柿竹园、广西大厂、云南金顶等4个重要的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机制,提出国内寻找矿产资源应将目光锁定“地表深部”。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寻找基本只在地下300米左右,远比国际上一些矿业大国的找矿区间要浅,而超大型矿床应从300米、500米、乃至上千米以下寻找,这里才是我国矿产资源“攻深找盲”的潜力所在。

  此项目还系统揭示了我国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点,提出克拉通边缘、铅同位素急变带、地壳厚度急变带、碳酸盐岩向碎屑岩过渡带等部位是形成超大型矿床的最重要场所,元古宙(25亿年-5.4亿年)和中生代(2.5亿年-0.65亿年)是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发现超大型金属矿床的矿化类型具有选择性和局限性,寻找超大型金属矿床,应特别注意斑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矿床和层控矿床等理论。科研人员与产业部门密切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仅在胶东夏甸金矿深部及外围预测,就获金工业储量超过10吨,在牟平宋家沟预测区验证发现了工业矿体,金储量也已超过10吨。(记者王丽)(来源:合肥报业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