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压力上升导致童年恐慌蔓延 专家呼吁还孩子快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0:33 人民政协报

  “童年恐慌”值得警惕

  “童年恐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的一个观念,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所导致的童年缺失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的焦虑心态。

  今年7月,宁夏银川市13岁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因为压力过大而自杀被媒体广为报道
,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反响。而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仅是冰山一角,目前我国还有不少儿童像秀秀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与学习有关的压力。这使儿童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专家指出,“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蔓延。

  孙云晓表示,近年来,儿童的压力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1999年6月和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6岁-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对比显示,儿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在增长,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睡眠时间却日益减少。在2005年北京的公共外语考试中,小学生竟成了主角。不少儿童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负起沉重的升学压力。儿童被一遍一遍的告知:“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

  此外据天津市康复医学会等机构对天津市中小学生书包重量的调查发现,一年级小学生的书包平均重量在3公斤左右,到了小学六年级书包重量就增加到6.5公斤左右,到了中学一年级更达到惊人的9.6公斤,而孩子们颈部所能承受的重量仅在5公斤左右。沉重的书包与巨大的学习压力也使得儿童容易产生“童年恐慌”。

  缘由所在童年本应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沉重,充满了压力、紧张,甚至绝望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赵霞在深入调查后发现,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3月的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但大学普遍扩招的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19%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使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

  另外,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渲染了压力和恐慌氛围。不少父母对教育规律知之甚少,教育方式简单,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不考虑孩子的压力承受能力,将成人的恐慌心理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例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不少父母就会警告孩子将来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前途。

  “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也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赵霞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些学校把提高升学率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上,而且使学生发展中许多真正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孙云晓告诉记者,媒体对高考

状元的热捧和对十几岁孩子考大学的宣扬,都将使儿童对未来望而生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的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

  还孩子快乐的童年孙云晓认为,“童年恐慌”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改善。

  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是,为了让童年成为孩子快乐的源头,一些组织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8月,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在全市中小学发起了“创建快乐中队集体”的活动。该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少先队集体生活中享有一个幸福的快乐童年,并在其中获得健康的快乐发展。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开展的“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活动,都因为给孩子带来快乐而广受中小学生欢迎。

  除了在学校,社区也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一些城市的社区开创了少先队的组织建设进社区、少先队的辅导队伍进社区、少先队的自主活动进社区的“三进”工作模式,形成了有效的社区少先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社区在教育儿童中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让孩子在社区找到了童年。

  由于儿童的学习负担不仅仅来自学校,更来自家庭。我国一些地方学校的学生组织已经动员父母支持团队的工作,采用了向父母述职的制度,每学期末让中队辅导员用各种形式向父母介绍中队的特色,展示中队的活动,为孩子赢得了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赵霞告诉记者,但是这些仅仅是在个别地方试点,全面普及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面对‘童年恐慌’问题,捍卫孩子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需要一切关心下一代的人们行动起来!”孙云晓呼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