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华:中外合作办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10:24 人民网 | ||
北京市长王歧山为彭总颁发长城友谊奖 彭建华与中加两国总理 李肇星部长[中]教育部长周济[右]与彭总展望北京国际学校的未来 中加学校外景 编者按:1995年1月,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为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今年正好是《规定》出台十周年。北京中加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八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学校的承办者彭建华更是功不可没。 2005年是北京中加学校建校八周年,依然是满堂红的一年,录取率100%。从开办至
一所高中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大面积的获得如此令人惊喜的深造机会,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还仅仅是学生们被国外大学录取的情况 .部分学生参加了国内的高考,最高分为565分,远超过一般地区本科录取分数线。 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能接连创造如此辉煌的成绩呢? 校园:丛林深处好读书 如果你走进位于北京通州的丛林庄园,可以看到一个占地110亩,整洁典雅的校园:足球场游泳池网球场一应俱全,宿舍楼都是红砖砌成,整齐异常。足球场一角的动物园里,几只鸵鸟走来走去。学生们寄养的小狗在屋子里大声叫。鸽子们咕咕地在吃东西。 图书馆里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在上网;教学楼前,一群学生扛着摄像机在录像,做中文的电视节目;操场上有玩滑板的,打网球的,穿着红队服的则是打棒球的;宿舍一间四人,床头只有毛巾,杂物都收进一式一样的柜子里去了。墙上连张明星照都没有。 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还是下午时分的阶梯教室,加籍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演戏。每次上台两个孩子,做问卷调查的模样,问话涉及年龄、收入、爱好,答话则主要是一句:“I'd rather not to say。”学生们的英文发音都颇悦耳。戏剧的场景不断变换。有两个男孩子则搬了一个女孩上台做道具,先是为了她争风吃醋,后来却丢下她,勾肩搭背地走了。台下的老师学生都笑翻了。 这个课程叫“社会研究”,人文地理历史,内容无所不包。 傍晚时分,阶梯教室又挤满了人,原来是卡拉OK大赛,有的“歌手”穿着闪光的衬衫,跳着舞,唱着劲歌;也有的女孩穿了长裙一动不动地安静地唱。有真是唱得好的,也有姿势大过实际的,表演的欲望都很强。 看过如此活泼多彩的校园生活,你可能不敢相信这学校是在中国,因为这同一般中学三点一线的刻板生活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不错,这并不是一所单纯的中国学校,它就是成立于1997年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学校——北京中加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已颇具规模。提起这所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稍显特殊的学校,就不能不提起他的创办人和现任理事长彭建华。 缘起:办学校 育人才 彭建华1951年生于香港。完成中小学学习后,于1968年选择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习。1972年学成回港,进入其家族企业。这年年底,他被派往中国大陆采购原料。“第一次到大陆,看到人们生活的艰辛,我开始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彭建华说。从1973年起,彭建华每年至少都会到大陆2次,有意识地关注大陆的发展。 谈起合作办学最初的想法,彭建华说,当时为了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素质,公司里专门设置了培训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渐渐的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培训的效果也很显著。这让彭建华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储备和积聚离不开教育。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必须把中国的教育搞好。而要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则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 彭建华发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加拿大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中国不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大学完全接轨的,学生在完成前两年课程,取得专业证书后,既可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成为专业型人才,也可以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重新返回学校继续攻读学位。 于是,彭建华想结合中国教育固有的优势,取法加拿大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办一所中外合作学校。现在看来,彭建华当时的眼光是相当敏锐而深远的。他也是中国最早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思路的少数人之一。 建校:峰回路转的历程 1994年,随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中国时,彭建华就把中加合作办学的想法向中国政府提了出来,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支持。1995年随着中国教育部对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出台,中加学校的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还有些过于超前。当彭建华在将他的“结合中西方的办学理念,创造出一种新的高中模式”讲给人听时,没几个人能够接受他的理念,人们更看重中国的高考。彭建华没有放弃,继续为实现他的理念而不懈努力着。他相信,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迟早会提出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 就在彭建华筹办学校举步唯艰的关节,一次在首都机场巧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朋友,正是这次偶遇,奠定了彭建华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的基础。 1997年3月,在中加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和加拿大加皇国际投资集团经过反复协商、多方筹备,北京中加学校落户通州,正式宣告成立。 1997年9月,北京中加学校第一批学生入学了,共招收国内外学生230名。从此,彭建华从此开始了他快乐教育、中西结合的办学故事。他开始把时间、精力、才智全部投入到教育中。“对我而言,教育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艰辛。”他说,“我喜欢与青年人一起,更高兴能看到他们成功。” 同年11月,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加拿大出席APEC会议期间,彭建华先生有幸成为拜会江主席的唯一一名加拿大华人。彭先生与江主席谈到中国教育体系国际化的重要性。江主席表示了对中加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的关注,鼓励彭建华把北京中加学校办成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理念:超前与创新 经过对教育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思考,彭建华形成了两个最基本的观念。一个就是教育的基础地位,“现在很多人已经懂得投资了,可是到最后你发现,很多东西都靠不住,只有教育是真的。别人可以拿走你的钱,但拿不走你的知识”。还有一个就是教育的超前性,“教育必须超前,绝不能滞后。”他开始探讨中外合作教育的可能性是在1994年,而国家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是在1995年。可见他独到的眼光。 彭建华为学校引进了宽带网,实现了互动式音像教学和远程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如今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全部实现之后,电脑房将不复存在。这不单是在中国,即使放到加拿大也是最先进的。投资一个宽带网花费资金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可彭建华得意地说:“在中加学校,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值钱。” 在彭建华眼里,积极引入的加拿大式教育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对中国的教育模式有怎么样的补充呢? 对这个问题,彭建华说,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西方教育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创新能力,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团队合作能力。而中国国内的应试教育太注重考试成绩,甚至一考定终身,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于是,彭建华便构建了“以中国课程为主融加拿大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融中西教育制度之精华,促进了中加双方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深层合作。 教学:课程改革的样板 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筹划中学课程的改革。中加学校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因此教育部希望通过中加学校的实践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体系。从1997年至2003年,北京中加学校花了六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历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奖学金获得率说明中加学校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 中加学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出不仅适合在中国发展,也能到世界各国施展才能的国际型人才。彭建华认为:中国要强大必须培养、储备国际型人才。因此,他在中家学校实行双语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书本内容。如此,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减轻了学生负担,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就拿数学课来说吧,中国的学生知识像“井”那样深,加拿大学生的知识面则像“湖面”那样广。彭建华觉得中国的数学课过于艰深,于是课程改革时就把太高深太枯燥的理论内容删掉了。同时为了和国际接轨,拓展知识面,增加了微积分和概率的教学,这两门课也是加拿大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学习的。这样在完成中学教学的基础上,也为学生将来到国外留学奠定了基础。 课程改革以后,学生负担减轻了,但水平并没有降低,学生不仅完成了国内中学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而且完成了加拿大以及英语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改革很快见到了成效。 中加学校的学生不仅参加国内的数学竞赛能取得好成绩,在国外的数学竞赛中也屡有斩获。比如在每年全世界有五六万人参加滑铁卢大学的数学竞赛中,中加学校的学生连续三年都取得很好的成绩。2005年有2人获得金奖,30多人获得优秀奖。滑铁卢大学的数学竞赛是全面评估学生数学水平的竞赛,能在这样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恰恰说明中加学校的课程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2003年,中国教育部取法中加学校的成果,在全国推广课程改革。教育部把中加学校作为全国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全国先后有几百所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访问团来中加学校参观学习,中加学校成了中学课程改革的样板。 办学:中加互动互补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有不同于以往的办学模式。 中加学校创办之时,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还是禁区。中国没有一套成熟的中外合办高中教育的办学模式。北京中加学校试图作一尝试,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实现这种想法带来了机会。 北京中加学校为三年制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中国和加拿大互派教师,中加学校的学生均具有中国学籍和加拿大高中学籍。两国互相承认学生的高中学历,学生参加中国规定的会考、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及格发中国高中毕业文凭。学生按规定修满加拿大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发放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的高中毕业证。 学生们每学年都有一个学期可选择去参加加拿大高中的学习。获得双学历证书的学生具备了在中国和在北美及英语国家攻读大学的申请资格,既可报考中国的高等院校,也可以选择在加拿大、美国及一些英语国家攻读大学。这就意味着北京中加学校为学生开通了在加拿大以及英语国家上大学的直通车。 中加学校构建了中加师生交流的新框架。学校每年组织高一年级部分学生赴加拿大冬令营进行短期交流学习,另外学生在就读高二或高三年级时还可以到加拿大参加交流学习交流活动,每次18—20周。在加拿大与当地学生一起上课,并入住当地居民家中体验生活。期间,讲授数理化的老师要一起到加拿大进行中国课程的教学,避免延误学生毕业时间。 如此一来,为了保证教育质量,争取用同样的学时完成中加两国要求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中加学校的教学成本是非常高的,中加学校的外籍教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而非到中国的打工者或留学生、志愿者。对40多名加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具有教师资格,同时在北京市外国专家局、教育局和出入境管理局备案才可。工资标准比照加拿大国家标准发放。 彭建华介绍说,中加学校建校之初,当时的很多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出国留学,他就首创了1+1、 2+2模式,学生毕业不一定到国外上学而是在中加学校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到国外,这样可以省很多钱。目前很多国外大学进入中国都采取了我们当初最先实行的这种模式。 近日有媒体报道: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多所私立学校被吊销执照,许多曾在这些学校就读,并已被其他大学录取的中国留学生的录取资格被取消。上千名已预交学费,正在等候签证赴加留学的中国学生陷入失望与追讨学费的困境。 这种情况在中加学校是绝不会发生的。中国国内一般的重点中学毕业生必须参加托福考试才有机会申请到国外留学,而中加学校则不需要,因为他们的学生已修完加拿大规定的教学大纲,毕业证是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颁发的,而不像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只发学校证书,不能实现普遍承认学历。 蓝图:把最好的教育给学生 2000年11月,当深圳南山区教育局与彭先生联系,计划在深圳合作办学时,彭先生还在自问:“我准备充分了吗?教育可是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经过长时间的可行性研究,2001年决定在深圳南山创办一所中加学校。2002年3月,南山教育局、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签订了成立深圳(南山)中加学校的正式合约。 自2002年9月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开学之日起,彭建华就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着精心的运筹。他计划在三年内把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建成一所完整学校。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者,彭建华一直认为“教育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他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当今国际上所能有的最好的教育提供给我们的为青年学生,把他们培养成面对未来世界的人才。” 正是基于这件理念,彭建华才选择在深圳再投资办理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和深圳国际学校。 2005年1月,加拿大总理马丁访华期间,中加两国总理签定了十余个国家项目,其中唯一的一个教育项目就是即将由彭建华和中国外交部共同创办的北京国际学校。这个项目不仅有望解决各国使节、外企中外籍人士的子女上学难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为吸引外国知名公司把总部建到中国来增添了筹码。 北京国际学校不管学生的生源如何,都将为他们提供和本国模式相接轨的教育。同时,北京国际学校也立足风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新中国风采。通过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们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学好,带回各自的国家。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外国朋友学中文,了解中国,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北京国际学校的特殊性还将促进中国同各国外交关系的更加融洽、和谐,正如彭建华所说:“这不单纯是办好一所学校那么简单,还具有增进中外教育交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中加两国政府给我最大的信任和荣誉。” 校训:明德笃志 2003年,中加学校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模范学校。而今从中加学校毕业的学生已有1000余人,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加拿大各知名高等学府求学。在海外读书的中加学校毕业学生中有85%争取到了奖学金,远远大于其它学校学生的比例,这个数字令彭建华感到骄傲。另外,中加学校的毕业学生在加拿大上大学时,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活跃,克服了中国国内只求成绩优秀,而表达能力较弱的弱点。 中加学校的学生在国外大学毕业后,有的到国外大型企业任职,甚至有的学生又派回中国担任中国区的负责人,有的学生在国外上学期间就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签定用人协议,毕业后直接去工作。 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对彭建华和他的中加学校都非常认可。 2004年12月9日,北京市向彭建华等十八名为北京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长城友谊奖”。“长城友谊奖”是北京市政府颁发给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至今已有八十一人获此殊荣。这18人中有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外著名大公司CEO,只有彭建华一个是搞教育的。 2002年10月1日,加拿大议会在授予其“英女皇登基五十年勋章”,这是加拿大政府授予市民的很高荣誉。 “这是中加两国政府对他多年工作的肯定,他们认为我在中国所做的工作对加拿大和中国社会都有重大意义。”面对这些荣誉,笃志于教育事业的北京中加学校、深圳南山中加学校、深圳国际学校理事长的彭建华如是说。 谈到中加学校成功的原因,彭建华强调,“教育一定要有政府支持,这是办学的基础;把加拿大规定的教学课程引进到中国来,在成功保留中国原有的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积极与国外先进教育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合作办学优势是中加学校成功的主要原因。” 中加学校的校训是“明德笃志”,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彭建华说:“明德是指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主张及思想体系的显示,并达到至善。笃志则是指用淳厚专一、全力以赴的态度去追求崇高的志向。”说这些话的时候,彭建华显得真诚而专注。他是在解释中加学校的校训,又似乎是在解释自己为何近十年以来为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懈努力,无形中袒露了自己的心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