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3月04日15:16 新华网

分享

  新华社银川3月2日电题:宁夏:传统技艺成文化扶贫“金钥匙”

  “水都顾不上喝,饭也顾不上吃。”最近几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非遗传承人、49岁的赵秀兰整天在菊花台等3个村庄忙碌着,她要赶在农忙前尽可能将刺绣技艺教给村里的妇女。

赵秀兰(中)在刺绣培训班教授学员刺绣技艺(2016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发赵秀兰(中)在刺绣培训班教授学员刺绣技艺(2016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发

  菊花台村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这个村很特殊,村民大都是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而来,残疾人比例较高。

  赵秀兰告诉记者,菊花台村的刺绣培训班从2月18日开始,学员中有不少残疾妇女。“刺绣很特殊,身体家庭情况允许的可以到我公司来绣,出不来的也可以在家里干,什么都不耽误。”

  作为吴忠市非遗传承人,赵秀兰2013年成立了秀兰传承刺绣福利有限公司,专门制作、销售传统手工刺绣作品。去年,公司销售额超过300万元,目前有签约“绣娘”200多人。

  这些“绣娘”大部分是她培训的“学生”。早在公司成立之前,她就在文化、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刺绣培训,而今年在菊花台村的培训是扶贫部门安排的任务,学员基本来自建档立卡家庭。从2016年11月至今,她和公司的骨干“绣娘”已培训了几百人。

  “我们是集中培训、分散制作、统一销售。员工们收入高的每月能有3000元,少的也能利用农闲时间挣几百块补贴家用。”赵秀兰说。

  如今,刺绣这门传统手艺已成为农村妇女增收的重要渠道。正是看中这一潜力,宁夏把加大刺绣、剪纸、泥塑等手工艺文化产品的开发,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增收富民。

  据自治区文化厅介绍,2016年,宁夏筛选确定贫困地区先期扶持的重点文化企业34家、重点项目25个,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库,利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特色非遗产业化开发等18个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奖励补助260万元。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政府与上海牡丹苑非遗文化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海原县牡丹苑非遗文化公司,依托当地剪纸、刺绣等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点)建立生产基地,由上海牡丹苑非遗文化公司统一进行市场开拓与营销,目前已培训刺绣剪纸从业人员300名,开发产品近3000件,带动当地非遗产品“走出去”。

责任编辑:樊英武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刷信用卡的你,怎能理解偷厕纸的父母
  • 雍正年间王爷府因何突然搬家
  • 全民故事计划:做房地产美梦的青年人
  • 这个男人捡了一块肥皂就改变了命运
  • 为什么付出的越多,伴侣反而不珍惜
  • 只深入南疆,和田玉在这竟卖的这么便宜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