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张东平:专治电梯病 一听一摸手到病除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台湾网11月15日重庆讯 (记者 王文英)电梯是现代社会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关系出门第一步和回家最后一步的安全。在我国重庆市有这样一位靠着“一听一摸”就能准确判断电梯故障并精准更换零件的“神人”,他就是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电梯检验研究一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张东平。
张东平,男,1967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同年参加工作,2010年至今,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一项、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研项目4项、编制的地方标准6个、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其中,重庆市电梯安全运行保障条件与应急救援对策研究获首届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花钱“抠门”,却能把事情办好
据了解,重庆近年来改造的913台老旧电梯,其中超过400台由张东平和他的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改造老旧电梯,难的不是改造技术,而是如何少花钱。张东平对记者说,重庆市需要改造的老旧电梯,往往位于老旧居民小区。这些小区大多没有大修基金,住户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外来租赁户,只有让他们尽量少出钱,电梯改造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既要确保电梯改造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又要少花钱,怎么办?张东平主张不要动不动就整体更换部件,要找准问题所在,能够修的尽量修,实在不能修的,也尽量更换小零件。
2013年,渝北琼海花园被纳入老旧电梯改造范围。欢喜之余,住户却发现电梯改造的成本难以让人承受,总成本近20万元。业主、主管部门和电梯改造单位几方争执不下,作为权威第三方技术代表的张东平此时“出马”。
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张东平给出“诊断”意见:不需要整体更换控制柜,只需要更换控制柜中的感应器和接触器两个关键部件。这样一来,改造成本骤然缩减到不足5万元,摊派下来,筹资的难度小了很多。
但这算不算偷工减料?安全有没有保证?带着疑惑,大家按照张东平的要求更换了配件,电梯此前停靠不准确、摇晃的故障立即消除,而且至今没有“再犯”。
一听一摸,专治电梯各种“疑难杂症”
花钱“抠门”,却能把事情办好,张东平是怎么做到的?
“关键在于找准‘病因’。”他说。为了准确地找到电梯“病因”,从业近20年来,张东平练就了两套功夫:一是听,二是摸。
听,是判断电梯故障的常规方法之一。一般水平的技术工人,大多能用耳朵判断电梯的曳引机和轴承是否缺油,缺到什么程度。但张东平能听到的,远不止这些,蜗轮蜗杆是否缺油,是否缺齿,甚至制动器为啥“刹不住”这样的“疑难杂症”,他都能通过听来诊断。
摸,即用手摸或用背靠运行中的电梯轿厢。据介绍,电梯的启动和制动,都会带来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震动。一般人的感觉,是轿厢在不同程度地摇晃,但张东平觉察到的情况,要丰富和细腻得多。他能将摇晃的幅度划分成若干个档次,以此判断哪些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哪些会导致乘客不适,再据此提出整改建议。
“排查故障,最直观的方法是依次拆卸零件,但费时费力;而凭借经验去看、听和触摸,直观地寻找故障,时间和成本上至少节省70%。”张东平说,他对于电梯故障灵敏的“知觉”,源于行业的师承、同事的交流,更来自于自己的揣摩和总结。
未来要珍惜工匠名誉、努力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
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今已是中心主任的张东平说,首先,会倍加珍惜工匠名誉、努力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无愧于工匠称号,而他对工匠精神的定义就是具有专业的态度,专注的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将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和行动将电梯检验技能培养、电梯安全技术研发、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电梯公共安全宣传等方面继续发挥自己的应有的作用。
第三,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百姓对电梯安全运行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对电梯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质检工匠首先不仅自己要以身作则,更要带领所属团队要在检验工作标准的执行和检验技能上追求极致。第四,要在实际工作的推进上专注用心,并且在工作落实上注重实效。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现在面临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广大百姓对电梯检验工作的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要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干和不干肯定大不一样,专不专注、用不用心也大不一样。为此,需要我们站在用户角度去分析存在原因,从检验手段的创新、检验技能提升、科技兴检、人才兴检等方面去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完)
责任编辑: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