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的目标。尽管中国也在大力开发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上马一系列包括大型水电项目并关闭低效高耗能的火电厂,但是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的对煤炭的过分需求和依赖一直是实现这个减排目标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因素,中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核电——这种被官方定义为“绿色的”能源。按照2010年中央政府发布的最新调整后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核电装机容量8600万千瓦,而到2030年、2050年,核电装机将分别增长到2亿千瓦、4亿千瓦,核电将分别占总电量的15%、22%。而2020年8600万千瓦的目标实际是调整前规划目标4000万千瓦的两倍多。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13座核反应堆处于运营状态,另有23座在建,以及更多数量的反应堆即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快速赶超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成为核电大国。
死灰复燃
自本世纪初,伴随传统化石能源价格的攀升,加之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高度关注,核电这种一度几被摒弃的能源形式重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中。1980年,瑞典公民投票决定逐步淘汰核电并关闭境内的12座反应堆,但是由于当时的瑞典政府找不到其他的可替代能源,该决议在1997年被废止。2010年9月,德国总理默克尔主持召开“核能政策峰会”,不顾国内不绝于耳的反对之声,该次会议最终决定将德境内的17座核电站延长12年运营期限。而在此前,按照德国上届政府的计划,这17座核电站将在2012年前全部被强制关闭。此外,韩国、芬兰和法国也在近期重申他们将要建设新一代核反应堆的强烈意愿。高企的原油价格也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倾向于发展核能的主要原因所在。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核电总发电量为10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而在两个核电大国美国和法国,这一比例分别为20% 和80%。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按照新的规划目标,2020年这个比例有望提高至5%。在2010年5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表示中国的核电投资在10年内将达1万亿。
目前在中国,三大主要国企负责建设和运营13个核反应堆,他们分别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国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简称中广核),以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技术输出
在国内大搞核电建设和进行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反应堆的研发的同时,中国也在努力向外输出核能技术,这些国家包括越南、白俄罗斯、阿根廷和南非。
目前,在从国外(主要是法国和美国)引进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基础上,中国也在致力于对核反应堆的自主设计和建设。这无疑会加剧国内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核正在与南非进行为后者建设核电站的谈判。而能源合作也在近年来成为各国领导人双边会谈的主题内容之一。
南非目前拥有两座核反应堆,正在与中国协商加速发展其国内的核能行业。Peet Du Plooy是一家名为Sustainable Growth的南非智库的项目经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中国在建的核反应堆的造价在全世界是最低廉的。”他还举例说,依照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的核电站每发一千瓦的平均花费是1800至2300美元,而日本则是3000美元,美国3400美元,欧盟则甚至需要3900到5800美元。因此,在资金投入这一点上,中国建设核电站的竞争力要远胜过其他竞争对手。
潜在危险
中国大力发展核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相比而言,很多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价格极其昂贵且效率低下。核电的支持者们为了大力推广核能,还罗列出了太阳能和风能的一些弊端,例如太阳能光伏电池生命周期短;而风电要占用大面积土地等。
自从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以来,虽然全世界并无大型核泄漏事故发生,但这更多在于国际核能行业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西欧国家和北美国家核电站良好的安全表现并不能掩盖发展中国家技术安全上的不足。诸如核废料处理、国内核能人才的匮乏以及核技术安全等都是中国的国有核电企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此外,中国铀资源短缺的现状甚至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核电发展需求。中国国家领导人频繁于与包括澳大利亚、尼日尔、哈萨克斯坦以及纳米比亚等国接触,为的即是保证本国核反应堆所需铀原料的稳定供应。而这一切也引来国际上对中国的非议之声,甚至被认为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掠夺。
此外,亦有很多业内人士对国内的这场前所未有的核电建设大潮提出质疑。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曾对媒体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核电更多的是从经济效益和发展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对于可行性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可能考虑不足。”
在中国,大多数的核电站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繁荣地区。但是自2008年起,一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始大规模上马。制造业的内迁,导致内陆地区用电需求的激增,而现有的发电站便不足矣为诸多项目供应充足电能。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曲静原表示,“与滨海核电厂相比较,内陆核电厂对于安全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与滨海核电厂直接靠海水来冷却和稀释辐射物质不同,内陆核电厂往往建在靠近江河湖泊周围,处理后的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至江河湖泊。”
无序开发
尽管内陆核电站建设具有对周围环境和水源破坏的潜在风险,地方政府却纷纷表示出了对核电站建设极强的渴望,并积极为核电站的开发提供选址方案。广东省台山市正在进行核电项目的建设,据该市市委书记吴晓谋介绍,该市计划建设六台核电机组,其中第一台核电机组将在2013年发电。吴晓谋对本刊记者表示大力发展包括核电项目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有利于在保证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地方政府的节能减排目标。
然而与此同时,有的地方政府却利用农村人口对建设核电站潜在危险的不甚了解在不征得当地群众同意的情况下肆意上马核电项目。《财经》杂志在2009年曾报道,湖北省大畈镇在建的核电站周边3公里附近的村民,有的对核电潜在的风险性一无所知,而当地政府也未在建设电站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在2010年5月和10月,中国首座商业化运作的核电站广东省大亚湾核电站分别发生了两次小的辐射泄漏事故。尽管两次事故发生后,中广核集团以及国家核安全局都及时发表声明,澄清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并未发生核泄漏,只是反应堆中的一根燃料棒包壳出现微小裂纹,也未对环境造成影响,但这两次事故仍引起了附近香港居民的强烈抗议。
2010年7月,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核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在核领域基本法处于空白状态,政府对核电监管无法可依,国家应尽快制定《原子能法》。他把核电比作一把悬在人民头上的双刃剑,“一方面核电绝对是我国急需的清洁环保能源;而另一方面核电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就可能酿成一场人间灾难。”
在谈到另一个重要问题,相关人才的匮乏时,汪劲说,“现在国际上核电比较发达的国家通常一台机组有35人左右的监管人员,美国104台机组有近4000人参与监管,法国和日本各有50多台机组,监管人员分别有2000多人。而在我国目前运行有11台机组,在建机组则有26台,但监管人员才有300人。”他接着表示,即使按照国家已经批复的扩大核安全监管系统的编制,到2020年实现监管人员增加到1000人目标,也不能够填补核电站兴建热潮所带来的空缺。
就在汪劲公开呼吁立法后不久,相关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多位学者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合写了一篇呼吁尽快出台《原子能法》的报告,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然而,原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前国际原子能机构高级核安全专家林诚格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坦言,原子能立法的问题虽然已经谈了很多年,而“这样一部法律在近几年内出台的可能性很小。”
而就在此时此刻,神州大地上核电项目的建设役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