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核电复兴:铀矿探测迷雾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14:25  中国新闻周刊

  在采访过程中,黄跃权坦言,铀矿的勘探是高投入、回报漫长的过程。而即使纳中公司已经获得来自中核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持,勘探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鉴于EPL探矿权执照的有效期为7年这一事实,最早的一批在2005年获得的探矿执照即将在未来两年到期,黄跃权言语中多少流露出了些许担忧。一旦在这个最终期限前没有探矿成功,即意味着将被迫放弃这得来不易的执照。这一现状也在之后的采访中,得到了中核集团陈跃辉的肯定。“铀矿勘探是高风险的投入,探矿权的确还有两年时间,时间很紧迫。我们今年已经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了。之后就要想方设法申请办成采矿权,因为采矿权的期限就长了。” 陈跃辉对本刊记者说。

  其他“走出去”的铀矿开发民营企业也面临类似问题。在非洲从事多年商贸活动的上海达之路集团已在博茨瓦纳获得3000平方公里的铀矿探矿权,但是却面临诸如技术人员缺乏和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方面困难。达之路集团董事长何烈辉向本刊记者表示民营铀矿开发企业十分需要国家的扶持,“不仅仅是宏观上、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更需要微观操作上能有更多落到实处的支持。”

  迷雾

  在纳米比亚,如火如荼的铀矿开发热的同时,是长久以来环保人士掷地有声的公开异议。大面积的岩石被转移、压碎并经过化学试剂萃取提取含铀的溶解液,一个被称作溶滤(leaching)的过程。这个过程会长期污染土壤和水源。在纳米比亚,低资金投入的露天开采方式被广泛采用。露天开采铀矿挖成的大坑,使地表伤痕累累,同时在开采过程中扬起大量尘埃,导致当地居民尤其是儿童患上呼吸系统的疾病。

  Bertchen Kohrs 女士是非洲环保组织Earthlife Africa在纳米比亚的代表。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我们除了关注环境、生物多样性、地下水污染以及大量的水源消耗外,也关注铀矿给当地人,尤其是矿工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矿工常年暴露在有辐射性的氡气和尘埃中。”

  尽管自1970年以来,在纳开发铀矿的企业加强了对工人的防护措施,矿工们现在不再是最初的“毫无防护,不戴眼镜,不戴口罩”的工作方式,但是健康危险依然存在。

  “我们这里常刮很强的东风,于是含有氡气和其他毒气的尘埃可以从沙漠腹地一直漂移到100公里外的居民区,”Kohrs女士继续道,“Toppa Nama是当地原住民的一支,生活在纳米布-诺克路福(Namib Naukluft)国家公园内。地下水大量地抽取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个原始部落族人获取他们传统赖以生存的食物。”

  Earthlife Africa 与纳米比亚本土的Labor Resour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组织一起曾经在铀矿区从事调研。尽管阿兰迪斯镇上的矿工们很多表现出了呼吸系统和其他各种病症,但因为罗辛矿方面的种种原因,全面彻底的调查很难进行。

  在小镇的公立医院内,不愿透露全名的Mac医生告诉记者,当地矿工常常表现出包括眼睛肿胀,视力下降,皮疹,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以及腹痛等症状。在谈及这些矿工的健康状况时,Mac医生脸上掠过一丝担忧和无奈,但是她坦诚地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这些症状与铀矿有直接关系。”

  纳米比亚本就是水源缺乏的国家,而随着铀矿面积的扩大,水资源的消耗也开始成为当地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半沙漠腹地表面,有三条管线绵延40多公里横亘于整个埃龙戈(Erongo)地区,将纳米比亚西海岸的水源运输到各个铀矿区。高耗水对本就缺水的纳米比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破坏。而阿海珐的Trekkopje矿在建设初期就已经被纳政府禁止继续从当地含水层抽水。于是Trekkopje在2010年4月建成了距离西海岸小城斯瓦科普蒙(Swakopmund)三十公里处的海水淡化厂。这一项目一直被Trekkopje和纳米比亚政府高度赞誉为解决矿产开发缺水问题的完美方案。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至今,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已经显露出了对附近海域海洋生物的破坏性影响。

  铀矿开发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正是导致该行业在发达国家日渐衰退的主要原因。拥有全球23%铀矿储量的澳大利亚以及另外一个富铀国加拿大都在本国公众的抗议声中,相继在近年来对铀矿的勘探采取了限制。但是对于那些第三世界国家,在缓解贫穷的急切度要远高于环境保护的现阶段,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向这些投资者们大开国门。一方面,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仍旧是主要的铀矿消费国,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已经甩掉了在本土铀矿开采带来的污染,却将问题转嫁给了那些欢迎他们到来的贫穷国家。

  纳米比亚拥有220万人口,失业率几近50%,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自然被置于环境保护之前。在铀矿开发企业的资助下成立的铀学院(Uranium Institute)坐落于斯瓦科普蒙,隶属于纳米比亚矿业商会,主要致力于改善与铀矿开发有关的人类健康、环境管理和辐射防护状况。学院负责人Wotan Swiegers博士面对本刊记者如是说:“我们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放弃开发我们所拥有的资源。”

  在被问及其个人对罗辛铀矿的看法时,Swiegers博士说:“我不想要它,没有人想要它。但是矿产开发已经深刻、长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做的不是去反对它,而是从正面改善现状,确保企业从事负责任的矿产开发,这样才不至于破坏土地和伤害到人体, 此外,我们要做的是能筹集到足够资金用以在今后恢复破坏的地表。”

  然而,就地表破坏的问题, Kohrs女士并不乐观。摆在她面前的事实是一旦铀矿开采完毕,露天的矿坑就被简单遗弃,以至于那个原本有着无限原始魅力的纳米布沙漠已沟壑累累。

  “罗辛矿根本没有打算要填埋这些大坑。他们只会撒手离开,一切留给后人。”她说。

  这组报道是记者自6月份历时半年时间搜集资料,实地采访和调查后成型的。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承诺降低碳排放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在能源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其中对于核能的大力度发展尤为突出。但是核能给人类带来的双刃剑效果是在其发展中之应当关注的关键所在。中国发展核能,面临两大突出挑战,一是核电站建设的安全;一是发展核能主要原料铀的储备与开发。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好,这两方面的建设和开发过程都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威胁。原子能立法的缺失,以及立法进程的缓慢是前一个挑战的主要问题所在;盲目对铀矿的无序开发为铀矿产地(主要是非洲国家)带来环境的不可逆的破坏是后一个挑战主要问题所在。对于铀矿开发的报道,幸运的是,记者得到了南非一所大学的资助,使得有机会实地去采访铀矿开发最为集中的非洲国家纳米比亚。

  记者自己认为,尽管这个选题采访难度很大,尤其面对无论是官方,企业还是科研人员都谈核,谈铀色变的情况下,最终还是突破了采访,掌握了一些事实,总体而言,是比较满意的。第二篇英文报道较客观地反映了非洲铀矿开发的现状。尽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常常被冠以在非洲大肆“掠夺”矿产资源的名声,实际的调查表明,中国不过是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后尘,对于铀矿开发带来的后果也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的核能发展中该注意的,更是所有相关的国家和企业应该被提醒的。纳米比亚的铀矿开发不可避免,是当地人获得工作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最直接途径,但是解决办法是在铀矿开发中将各种潜在的环境破坏因素考虑在内,找到更友好的开发模式才是正道。

  作为主要面对英语国家读者的这两篇报道,无疑可以让读者了解中国发展核能的进程和所作出的准备的同时,共同思考一个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因为核能的开发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一场“复兴”。

  记者自己对这组报道仍然觉得不足之处就是呈现的内容还是未免有些枯燥和艰涩,此外过多资料的堆积,在撰写的过程中也没有对素材进行最妥善的取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SN04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核电 核电复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