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起步的中国气候报道
土摩托老师讲,05年之前,在中国几乎不存在气候报道。那时,他向三联周刊报气候变化的选题,别人会问这是什么?文章刊出后,他受邀到巴厘岛,那次遇到的中国记者不超过十个。07年波斯湾,非常重要的会议,现场只看到3位记者。等到了哥本哈根会议,情形就不同了,现场一百多位记者,很多还是自费。会上很多国家向中国发难,这让在场的很多中国记者民族情绪油然而生,写出的报道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记者觉得自己在为国家做贡献,其实呢?如果你相信这些报道,照其去制定政策和做事情,就错了。这就回到一个问题,记者的职责是什么?记者负责宣传理念,但这个理念是不能错的。记者是搬运工,负责把事实呈现给读者,而不是带着情绪写东西。
放眼国外,土摩托一次参加在英国举办的关于气候报道的讲座,主讲人是记者,听众全是气候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当时请了四位主要媒体的记者上台,一个是BBC,一个是《卫报》,一个是《金融时报》,第四个是《太阳报》,这很让人惊讶,《太阳时报》是小报,著名的是该报的第三版的裸体女郎,而该报的发行量是前几家的好几倍。下图是四位记者,大家可以猜猜每个人都来自哪个媒体。
除了市场化媒体的苦衷,气候变化报道还会面对一系列困难。首先,科学的气候变化报道有时是违反人的直觉的,比如遇到某年冬天突然很冷,人们就会质疑你怎么还说全球变暖。其次,在做气候变化的报到时,公众对自上而下式推广式的宣讲会本能反弹。再者,气候变化是几十年、几百年尺度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你会为你的后代做出牺牲吗?最后,不得不提爱国主义,这在气候大会上体现的很明显,200多个国家,记者一个个站起来发言,就像竞赛一般,民族情绪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并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这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
问答一:真相只有一个
Q:我们希望揭示哪一个是真相,但这有一个判断的问题,由谁来判断能够被大家认可?
A:不久前去世的复旦新闻学院老的院长丁淦林,他给新闻系学生的名言:学术研究要严谨、务实,不能做假。还有就是,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盲目跟潮流,也不要盲目跟着材料跑。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复旦新闻系也是中国新闻系里顶尖的学科,这是老院长对学生的忠告,你们觉得这个话有问题吗?我看了之后觉得很有问题。这个报道在报道很多社会领域题材的时候是没有错误的,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在报道科学的时候,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是错的,因为你没有资格有自己的意见,你连资格都没有。在座的有多少是学气候的?有多少是学科学的?大部分可能是学新闻或者各种其他专业的。你们如果妄想自己对这个领域有自己的心得,我只有两个字送给你,太骄傲了。你们没有资格,我也没有资格。我在报道生物的时候,可能有一些自己的判断,但是在报道气候的时候,一点判断都没有。这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要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可能是一个很神圣的词。我告诉你们,在科学报道的时候,千万不要有独立思考,有你就是错了。你的独立思考太容易被人骗了。
简单来说,要去关注科学界的争论方式,不要有自己所谓的独立判断。在做气候报到时,如何引用信源?首先,要引用IPCC,不要盲目的听从某位单独科学家的观点。IPCC有可能出错吗?也有,但这是全球该领域3000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即使错,也不是你的责任。另外在引用文献的时候,千万记住要引用经过同行评议的杂志出来的报道。你在处理这些报道之前,你要给至少三个这个领域里的科学家匿名去评,如果他们都通过了,你的文章才能发表。不知道有多少人去查过气候变化的文献,很多阴谋论和反对派的文章都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这样的文章千万不要引用,后果自负,有可能是对的,但是后果自负。IPCC有一个报告就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出的一份关于喜马拉雅冰川融化的报告,40年之后,喜马拉雅冰川要全融化,最后被放到了IPCC报告中去了,变成了冰川门。被反对派攻击,这个攻击非常对,这是评议是错的。这些是环保者写的东西,他有除科学之外的目的。他们的东西也不要轻易引用。
问答二:气候报道的特殊之处
气候问题不等同于天气问题
Q:公众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天气,这是可以直接切身感受的。所以,在做气候报道时,是不是应该找到更多和天气相关的契合点?
A:气候问题和天气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科学家关心的气候问题在时间上是大尺度的,难点出现了,人们的思维是不惯常于大尺度思维的。而且,气候变化是我报道的所有领域是最难的,太反人性了,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问题是真难。甚至最近争论很多的,中医、地震预测、地沟油、转基因都比他简单的多。
气候问题领域的论文、参考书数量惊人
土摩托说,气候变化领域的论文汗牛充栋,如果你去跟着看,是跟不上的,数量太多,更新频率太高。这就需要你去读IPCC的报告,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总结这些论文,给出一个可靠的评价。此外,推荐一些网站给大家,这些网站的信息是相对可靠的。见下图:
再看参考书的市场,土摩托在牛津大学的书店看到一书架和气候问题相关的书籍,其中正面的占2/3,1/3是反对的,如果都买过来看肯定是要把你搞糊涂的。这就要求你在选书时做一些功课,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倾向等等。
辩论环节
本次工作坊,首次设置了辩论环节,大家按照进场前领取的袖标分为四队,每两队组成辩论对手,分别针对一组辩题展开讨论。
辩题1: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利大于弊 VS 弊大于利
双方的辩论过程可见视频,土摩托和橡树村最后做了点评和和补充。土摩托强调了两点,一是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强调时间和幅度两个尺度。二是气候变化的关键词可能不是温度,二是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使一个地方的气候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好的。从常人观点看,这个温度这么冷,不喜欢,上升点温度好,不是这样,舟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橡树村强调,说话要有根据,要有文献,同时要知道数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不要用你的想象去猜想,不要去自我延伸一些结论,科学论文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结论,一定要请相应的专家去评判的。
辩题2:面对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多牺牲一些 VS 中国还是少牺牲一些
第二轮的辩论更加激烈,两位老师也做了相关点评。
土摩托: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谈判中的词。谈判中大家对共同这个部分都没有疑义,问题是怎么个区别法。我的看法是,中国的立场是这个区别要体现在历史上,你们过去造了那么多二氧化碳,这个责任是你们的。国外的立场是,过去我们做得不好,现在如果去记历史旧账的话,责任都给他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也要做一点。再加上中国的排放量已经世界第一了,如果我们不作这个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国外认为是有区别的责任,但是不要去翻历史旧账。
现在提出了一个新的词BAU,情景照常。我们如何来衡量你微气候变化作出了多少贡献。如果潘石屹捐一万元做个事,和你捐一万元是不一样的,你可能肉疼,他研究都不眨,不能比钱数。要比谁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标准是什么呢?就是BAU,假设气候变化不存在,你按照正常的轨道去发展,你会到什么水平,这就是你的基准线。各个国家和基准线比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国外对中国很多减排目标最大的诟病是,认为你所有的目标包括40%到45%没有偏离你的BAU,这是最大的指责。我看很多经济学家的计算是对的,中国40%到45%的能源程度的降低和中国原计划的BAU是一样的,中国不用为此多付出更多的努力。国外尤其是《京都议定书》5.2%的死的东西一下来之后,他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了,西方的国家认为我们付出了额外的努力,而你们没有。这就是双方争论的焦点,谁对谁错我没有资格评论,我只是告诉你们这个背景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个背景,你们去考虑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橡树村:很有意思的讨论,但是我感觉双方的观点差别不大,定义没有弄清楚就讨论起来,很多概念可以涵盖在一起的。这也是我有时候看到网上讨论的看法,双方对概念没有统一认识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讨论的是什么东西。我介绍一下南非的做法,经济上全世界前20几位,BAU的情况下减34%,到2020年。条件很简单,如果别人帮忙的话,我可以实现。这是这次德班会议很重要的方面,我要减排可以,给我钱。究竟谁出多少钱,这是这次讨论的话题。
SINA缂佹梻鍋橀悳锟� | 闁瑰瓨鍨奸々锕傚矗閹存繄顏� | ||||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捣閻棗銆掑锝呬壕濡ょ姷鍋為悧鐘汇€侀弴銏℃櫇闁逞屽墰缁鎮╃紒妯煎幍闂佺粯顨呴悧濠勬閼碱剛妫柟顖嗗嫬浠撮梺鍝勬湰濞茬喎鐣烽悡搴樻斀闁搞儴鍩栭敍渚€姊绘担鍛婂暈闁荤喆鍎抽幑銏狀潨閳ь剙顕f繝姘╅柍鍝勫€告禍鐐烘⒑缁嬫寧婀扮紒瀣灴椤㈡棃鏁撻敓锟�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褏鏆﹂柛顭戝亝閸欏繐顪冪€n亞鍑归柣鎺戯躬閺屾洘绻涢悙顒佺彅缂備胶濯崹鍫曞蓟閵娾晜鍋嗛柛灞剧☉椤忥拷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瑜忛弳锕傛煕椤垵浜濋柛娆忕箳閳ь剙绠嶉崕閬嵥囬婊呯焼闁告劏鏂傛禍婊勩亜閹捐泛鏋庨柣蹇ョ悼缁辨帗娼忛妸锕€闉嶆繛锝呮搐閿曨亪骞冨▎鎿冩晜闁告洏鍔屾禍楣冩煛瀹ュ海浠滄繛鎴欏灩缁狅綁鏌ㄩ弴妤€浜剧紓浣哄閸ㄥ爼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瑜忛弳锕傛煟閵忊懚鍦婵犳碍鐓熼柟閭﹀枟閺嗏晠鏌i鐔烘噰闁哄瞼鍠撻埀顒傛暩鏋ù鐘欏洦鈷掗柛鏇ㄥ亜椤忣參鏌″畝瀣瘈鐎规洘锕㈡俊鎼佸Ψ閵忕姳澹曢梺鐓庮潟閸婃绋夊澶嬬厸闁告劑鍔庢晶娑㈡煟閹捐泛鏋涢柡宀嬬節瀹曟帒鈽夊鍡楁疂闂備胶鎳撳鍫曞箖閸岀偛钃熺€广儱娲ㄧ壕鍏间繆椤栨稒銇熸俊顐㈠暣濮婃椽宕崟顓犱紘闂佸摜濮甸悧鐘绘偘椤曗偓瀹曞崬顫濋崗澶光晠姊绘担鍛婃儓婵☆偅绻冪粋宥囨崉娓氼垱缍庢繝鐢靛У閼规儳顪冩禒瀣厱闁硅埇鍔嶅▍鍛亜韫囥儲瀚� |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