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最佳环境报道入围作品:渤海溢油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16:25  南方周末 微博

  推荐说明:2011年6月30日,南方周末刊发《中国最大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http://www.infzm.com/content/60932),首个独家披露蓬莱19-3溢油事故,终于打破了溢油后持续多日的静默,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全国舆论热潮。首发之后,又刊发《渤海溢油真相》(http://www.infzm.com/content/61131),以深入采访到核心信息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康菲美国总部、中海油)为基础,首度披露“瞒报”背后政府、肇事企业的心态和算盘,并将焦点瞄准在事故究竟如何发生、环境影响究竟多大以及事后如何赔偿的关键问题上。这些基于扎实调查的事实,以及克制、理性的写作,为南方周末赢得了一些从容——核心当事人(无论政府还是被舆论指责的企业)愿意有信息含量地回答问题,且给予采访优先权——这保证了南方周末的报道始终是基于核心事实的。任何时代,真相总是稀缺资源。随后,南方周末又继续刊发《专家云集青岛 会审康菲石油:中国版墨西哥湾事件浮现》(http://www.infzm.com/content/61508),追打事故定性关键要素溢油量和事故原因。在溢油公司已经掌握却迟迟不肯公布溢油原因的情况下,南方周末刊发的《扰动的地层 不安的真相》(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22)一文中,首个通过核心当事人的采访和权威专家的数据分析,详细描摹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又在这个系列的结束篇《渤海溢油 人祸所致》(http://www.infzm.com/content/62747)中,打破了康菲对B平台事故“是自然发生的现象”的谎言,得出“B为注水井压力过大,C则是钻井过程中,未能及时预见钻屑回注引发的高压层。”的结论。这篇报道发表于9月1日,直到两个月后的2011年11月,国家海洋局才公布了蓬莱19-3溢油的真实原因——与南方周末9月的报道一致。

  渤海溢油系列报道获得了南方周末报社的2011年年度新闻奖(新闻奖有若干,这篇不是唯一的,希望没有误导),被评价为独家、专业、影响力大。

  文章标题:渤海溢油真相——本报《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追踪报道 

  作者:冯洁

  发布时间:2011年7月7日

  来源:南方周末

  时隔一月,国家海洋局终于对外公布渤海溢油事故的调查结果。为何肇事方、合作方甚至监管者在过去一月对溢油事故选择缄默?在官方谨慎措辞之下,此次渤海溢油的现实环境影响和中长期环境影响究竟如何?

  一月缄默背后的角力

  2011年7月5日,本周二,高温笼罩渤海湾。百公里外的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号的国家海洋局二楼1号会议室里也是“热气腾腾”。面对来自全国七十多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忍不住感慨“从没见过这么多记者”。

  所有人都在等待国家海洋局发布渤海溢油事故的调查结果。

  6月30日,南方周末率先披露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田蓬莱19-3发生溢油事故。其中,作业方为美国康菲石油公司(下称“康菲石油”)的全资子公司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菲中国”),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下称“中海油”)作为合作方拥有51%的权益。

  此次通报会是事故发生后,海洋溢油监管部门的首次正式信息披露。此时,距6月4日发现第一处溢油点,已过去整整一个月。一个月里,肇事者康菲中国、合作方中海油,以及身为溢油监管者的国家海洋局,三方虽立场迥异,却不约而同保持沉默。

  海洋局发布会前数小时,康菲中国公关部负责人Donna薛说,在没有看到环境影响评价之前,康菲还无法预测事故的影响。在她看来,康菲在报告事故、处置溢油上“行动很快,一点都没耽误”。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溢油应对上,则是履行作业者的责任。没有及时向公众披露信息,薛的解释是“时间还不到”。

  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蒋有智则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出于“尊重作业方”的考虑,中海油不宜自行披露信息,“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有依据”。需等待海洋局初步调查结果出炉后,第一时间与康菲交换意见,并尽快发布信息。

  肇事方、合作方似乎都在等待监管部门的声音。

  本周二的通报会一开场,李晓明就声明,渤海溢油事故的监测结果,国家海洋局已通报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国务院相关管理部门、环渤海的山东辽宁河北和天津及地方海洋渔业部门。

  至于迟迟不向社会公开调查结果,源于此次溢油污染事故由多种因素导致,溢油动态复杂,各种技术因素限制需较长时间,此外B平台海底溢油类型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其原因还需深入分析研究。

  7月6日中午,有消息称康菲中国副总裁斯普瑞、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联合召开发布会,首次正式回应溢油事故。南方周末记者致电康菲中国公关部,康菲证实当日下午四点将发布最新消息。

  据了解,截至7月4日,国家海洋局已投入四十多名现场执法、技术人员和近400名陆岸工作人员参与溢油应急响应。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环保处处长窦月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溢油事故发生后,除风暴天气外,海监船一直抛锚在海上,到发布会召开时,还有调查人员在海上。

  对于具体责任认定,环保司副司长王斌表示,康菲中国是在中国注册的独立实体,也是事故的作业方,海洋部门主要追究作业方的责任。合作方是否担责,则要根据双方签订的石油勘探开发合同来认定。

  “面对和BP差不多量级的康菲石油,需要一个经得住对簿公堂的结论。”一位接近事故调查组的人士透露说,除了调查事故原因,海洋局还负责评估溢油造成的生态损失,并以此提出赔偿要求。面对国际能源公司的强大专家和律师团队,海洋局需要拿出一个“无可争议的结论”,必然求稳妥为先。

北海监测中心监测人员采集水样。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供图/图)北海监测中心监测人员采集水样。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供图/图)

海洋石油252船赴蓬莱19-3油田C平台油带。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供图/图)海洋石油252船赴蓬莱19-3油田C平台油带。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供图/图)

  事故疑云

  国家海洋局的谨慎不无道理,回顾渤海湾溢油事故发生经过,至今尚存疑点。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6月4日晚7点左右,康菲中国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报告,称其B平台东北方向发现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北海分局遂令其自查。6月5号上午11点,康菲公司报告自查结果,说蓬莱19-3未发生溢油事故。

  但仅仅八个小时后,康菲电话报告又称,在其B平台附近发现了一处溢油点。该区域没有井位和输油管道设施。

  由于康菲中国截至发稿时仍未对南方周末记者的问题作出回应,康菲中国如何确认了溢油事故发生,还不得而知。

  6月17日,属于北海分局的海监22号船,在执行渤海的例行巡视时,意外发现蓬莱19-3五座钻井平台中的C平台附近漂油,遂通过电台询问,当时康菲中国称还不掌握具体情况。当天下午一点半,康菲中国传真北海分局环保处,称当日上午十点半作业时,发生小型井涌事故,已得到控制。

  当天,蓬莱19-3油区所有钻井平台停止作业进行安全自查。

  依据海洋局的初步调查结论,本次溢油事故的原因是,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了B平台海底溢油。而C平台的事故原因相对清晰:钻井过程中发生了井涌、侧漏,从而溢油。

  问题在于,B、C两座钻井平台,在海上间隔不过2-3公里,溢油时间前后相差13天,很容易让人联想,是否B平台注水加压导致了该区域油层压力变化,从而殃及了C平台。“我们不是没有怀疑过。”上述接近事故调查组的人士表示,正因如此,国家海洋局在两次专家咨询会上,慎重请教过石油和环保领域的专家,也叫C平台井涌事故发生时的现场技术人员询问,从当前的资料判断,两个平台的溢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B溢油点属于出乎意料的,C则人为事故明显。”上述人士评论到。

  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局以蓬莱19-3溢油为中心,设置了4600平方公里的溢油监测海域范围。这个面积大于蓬莱19-3油田约32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