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最佳环境报道入围作品:专家于青岛会审康菲石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16:34  南方周末 微博

  推荐说明:2011年6月30日,南方周末刊发《中国最大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http://www.infzm.com/content/60932),首个独家披露蓬莱19-3溢油事故,终于打破了溢油后持续多日的静默,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全国舆论热潮。首发之后,又刊发《渤海溢油真相》(http://www.infzm.com/content/61131),以深入采访到核心信息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康菲美国总部、中海油)为基础,首度披露“瞒报”背后政府、肇事企业的心态和算盘,并将焦点瞄准在事故究竟如何发生、环境影响究竟多大以及事后如何赔偿的关键问题上。这些基于扎实调查的事实,以及克制、理性的写作,为南方周末赢得了一些从容——核心当事人(无论政府还是被舆论指责的企业)愿意有信息含量地回答问题,且给予采访优先权——这保证了南方周末的报道始终是基于核心事实的。任何时代,真相总是稀缺资源。随后,南方周末又继续刊发《专家云集青岛 会审康菲石油:中国版墨西哥湾事件浮现》(http://www.infzm.com/content/61508),追打事故定性关键要素溢油量和事故原因。在溢油公司已经掌握却迟迟不肯公布溢油原因的情况下,南方周末刊发的《扰动的地层 不安的真相》(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22)一文中,首个通过核心当事人的采访和权威专家的数据分析,详细描摹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又在这个系列的结束篇《渤海溢油 人祸所致》(http://www.infzm.com/content/62747)中,打破了康菲对B平台事故“是自然发生的现象”的谎言,得出“B为注水井压力过大,C则是钻井过程中,未能及时预见钻屑回注引发的高压层。”的结论。这篇报道发表于9月1日,直到两个月后的2011年11月,国家海洋局才公布了蓬莱19-3溢油的真实原因——与南方周末9月的报道一致。

  渤海溢油系列报道获得了南方周末报社的2011年年度新闻奖(新闻奖有若干,这篇不是唯一的,希望没有误导),被评价为独家、专业、影响力大。

  文章标题:专家云集青岛 会审康菲石油:中国版“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浮现

  作者:冯洁

  发布时间:2011年7月21日

  来源:南方周末

  相比半个月前的沉默,溢油事故责任方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海上溢油管理部门国家海洋局,均开始“主动出击”。然而事故原因依旧疑窦丛生,在各方博弈之下,渤海溢油事故正越发严重。

  事情正在起变化。

  2011年7月19日,本周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对外披露,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和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发现少量油污颗粒,经鉴定均来自蓬莱19-3油田。

  也就是这天一大早,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菲中国”)邀请近十家媒体,乘坐其租用的东方通用航空公司S-92直升机,由蓬莱机场飞抵发生溢油事故的19-3C平台,现场查看海底油污清理作业。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表示,蓬莱19-3油田B、C平台附近再次出现溢油带,且经进一步海底探测发现,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溢油的迹象。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迅速查找漏油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渤海溢油事故正在升级。

  与此前沉默不同,溢油事故责任方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海上溢油管理部门国家海洋局开始主动出击。自7月5日向社会公布溢油事故基本情况后,国家海洋局于7月15日邀请南方周末在内的国内相关媒体,登上“中国海监15船”前往事发海域。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就在“海监15船”巡查海上时,国内大批石油、环保专家奔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所在地山东青岛,评审事故调查获取的各类证据,为即将开始的行政处罚和环境诉讼做准备。

  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林芳忠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按照国家海洋局《蓬莱19-3溢油事故处理方案》,7月底有望拿出C平台溢油初步结论,并提出行政处罚意见。因B平台溢油原因较为复杂,其处理进度会慢于C平台,但将在7月底得出阶段性结论。

  目前,国家海洋局和康菲中国均不愿评价对方举动,此次渤海溢油是否是近年来最严重的海上钻井平台溢油事故,康菲是否会收到一张巨额罚单,还取决于溢油量的确认和事故原因的最终调查结果。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专家正在检测海水水质 (南方周末记者 麦启烜/图)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专家正在检测海水水质 (南方周末记者 麦启烜/图)

  争议溢油量

  在国家海洋局步步紧逼,甚至严令B、C平台停产之下,康菲终于“出手”:7月14日康菲主动公布了其溢出的“原油和油基钻井液”约为1500桶、240立方米,打破了数天以来被动回应质疑的局面。

  溢油量不仅事关溢油等级评定,同时又是溢油企业与监管部门争议的焦点,康菲此举是否为即将到来的行政处罚和巨额生态索赔做准备尚不得而知。

  戏剧性的是,康菲公布的溢油量却出现前后矛盾之处:康菲休斯顿总部14日的英文通告中,溢油量为“1500桶至2000桶”,而这一数字在中文版中则变成了“1500桶”。在媒体的质疑下,英文版删除了2000桶的上限值。

  无心之失,还是另有他故?“休斯顿那边的工作人员犯了个小错误。”康菲石油公司公共关系顾问约翰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蓬莱19-3油田B、C两处的溢油总量,与BP墨西哥湾井喷事故完全不具可比性,“2000桶也并不能改变溢油等级”。

  由C平台安全监督员王立勋发放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康菲《安全手册》中,写明了康菲认可溢油在中国的分级方法:少于10吨(70桶)为等级I,10吨以上、100吨以下(700桶)为等级II,100吨以上(700桶)为等级III。

  溢油1500桶,已是中国现行分级制度下最严重的溢油事故。即便如此,国家海洋局对康菲公布的溢油量数据仍持怀疑态度。

  “按过去的经验,溢油公司往往会少报溢油量。”7月15日,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林芳忠在“中国海监15船”上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溢油公司的心理是“能少一点是一点”。

  2010年5月13日,中海油位于渤海天津海域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发生原油泄漏。这起溢油事故的关键信息——溢油量,至今未见任何披露。林芳忠没有透露“南海一号”的溢油量,但他表示企业上报与主管部门最终认定的数字之间,相差“一半以上”。

  2001年1月,绥中36-1F平台发生溢油事故,当时海洋部门估算的溢油量有一百多吨,而事故企业自报的只有“一个零头”。

  早在康菲发布溢油量之前,一家美国环境监测网站“Skytruth”就依据卫星图像,按314平方公里浮油面积、1微米浮油厚度,预估了31.4万升的溢油量。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主任曹从华认为这个数字不足为信。该网站使用的卫星图像来自分辨率为200米、主要收集可见光信息的MODIS卫星。“可见光收集的信息97%是关于云的,只有3%关于海洋。”曹解释说,要结合卫星、飞机、船舶和人工现场调查,并综合事故油井的基础产量等信息,才能反演出相对可靠的溢油量。

  具体到蓬莱19-3的溢油量计算,康菲中国商务副总裁倪明康(Mark A. Nelson)解释,康菲采取了油膜估算和回收物估算两种方法。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曾采用过康菲上报的“70立方米”油水混合物数字。随着事态演化,国家海洋局对康菲的统计数字的疑虑越来越多。

  “1500桶的溢油量是怎么算出来的,有没有依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事故调查组一位核心人士说。据了解,国家海洋局很快会有包括溢油量在内的初步结论出来,而这一关键数字很可能会大于康菲公布的数字。

  面对各方质疑,康菲中国公共关系部门一位人士提及,以国际海上溢油事故来看,240立方米的溢油量算不上非常大的事故,“240立方的溢油量甚至引不起国外媒体的报道兴趣”。

  原因扑朔迷离

  从渤海发现溢油至今,时间已过月余,但溢油的确切原因,控油罩是否奏效以及C平台为何在打水泥塞封井后仍有油花溢出,外界尚不得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