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最佳环境报道入围作品:渤海溢油追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16:42  南方周末 微博

  推荐说明:2011年6月30日,南方周末刊发《中国最大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http://www.infzm.com/content/60932),首个独家披露蓬莱19-3溢油事故,终于打破了溢油后持续多日的静默,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全国舆论热潮。首发之后,又刊发《渤海溢油真相》(http://www.infzm.com/content/61131),以深入采访到核心信息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康菲美国总部、中海油)为基础,首度披露“瞒报”背后政府、肇事企业的心态和算盘,并将焦点瞄准在事故究竟如何发生、环境影响究竟多大以及事后如何赔偿的关键问题上。这些基于扎实调查的事实,以及克制、理性的写作,为南方周末赢得了一些从容——核心当事人(无论政府还是被舆论指责的企业)愿意有信息含量地回答问题,且给予采访优先权——这保证了南方周末的报道始终是基于核心事实的。任何时代,真相总是稀缺资源。随后,南方周末又继续刊发《专家云集青岛 会审康菲石油:中国版墨西哥湾事件浮现》(http://www.infzm.com/content/61508),追打事故定性关键要素溢油量和事故原因。在溢油公司已经掌握却迟迟不肯公布溢油原因的情况下,南方周末刊发的《扰动的地层 不安的真相》(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22)一文中,首个通过核心当事人的采访和权威专家的数据分析,详细描摹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又在这个系列的结束篇《渤海溢油 人祸所致》(http://www.infzm.com/content/62747)中,打破了康菲对B平台事故“是自然发生的现象”的谎言,得出“B为注水井压力过大,C则是钻井过程中,未能及时预见钻屑回注引发的高压层。”的结论。这篇报道发表于9月1日,直到两个月后的2011年11月,国家海洋局才公布了蓬莱19-3溢油的真实原因——与南方周末9月的报道一致。

  渤海溢油系列报道获得了南方周末报社的2011年年度新闻奖(新闻奖有若干,这篇不是唯一的,希望没有误导),被评价为独家、专业、影响力大。

  文章标题:渤海溢油追踪——扰动的地层,不安的真相

  作者:冯洁 实习生 童菲菲

  发布时间:2011年8月4日

  来源:南方周末

  事发三月,渤海溢油远未终局。真相是溢油者原本可以告知公众,却选择缄默,直至渤海湾岸滩死鱼报告此起彼伏、油指纹鉴定轮番不休。宣布溢油基本控制逾月,却仍不时有油花泛起。已被定性为“井涌、侧漏”的C平台溢油,亦不排除藏污于海底。被强调发生在“自然断层”的B溢油点,不知是否仅是被扰动的地层中的冰山一角。

初步判断:B平台注水引起底层压力升高,压开断层导致地层内油水沿断层面上升从海地泥面泄出。采取措施:在B 平台减压 (制图/何籽/图)  初步判断:B平台注水引起底层压力升高,压开断层导致地层内油水沿断层面上升从海地泥面泄出。采取措施:在B 平台减压 (制图/何籽/图)

事故原因:井涌、侧漏防治手法:用水泥封堵 (制图/何籽/图)事故原因:井涌、侧漏防治手法:用水泥封堵 (制图/何籽/图)

  不该发生的伤害

  7月29日和7月31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连下发两个通知,要求渤海蓬莱油田的溢油点必须在8月31日之前彻底封堵,还要求在8月7日之前,彻底清理溢油区域的海底油污。

  此时距溢油事故发生,已近3个月。其间,被钻井作业压力挤破的地层,溢油淅沥不止。其间,谁该向公众披露溢油信息,在监管者国家海洋局、作业者康菲、合作者中海油三方之间,如皮球滚动。

  日前,中海油一内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披露,自6月18日(即蓬莱19-3油田C平台溢油事故发生次日)起连续数日,中海油发给康菲中国的《溢油应急策略》中,均已明确建议康菲“针对溢油形势,通报地方受影响的渔业、养殖、旅游相关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培训安全技能和财务帮助”。

  该人士表示,蓬莱19-3溢油已达中国三级溢油标准,依据以往经验,总有漏网之油漂抵岸滩,需提前警示以做准备。2010年6月,BP在掏出200亿美元赔偿基金前,已向溢油受害者提供了安全培训、防护服以及直接雇佣等机会。

  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等地,则没有那样幸运。经中国海监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分析鉴定,这两处的油污样本,均证实来自蓬莱19-3油田。而这两地地处渤海湾西北部,距溢油钻井平台百公里开外,随洋流漂浮至此。

  “要给可能的受害者规避的机会,而不是等着损害发生。”上述中海油人士表示。7月29日,中海油邀请10位媒体高层人士赴京,座谈渤海溢油信息披露得失。不少与会者认为,6月17日C平台溢油发生,随后的几天是披露佳期,亦可与一些死鱼臭虾事件脱责,可惜错失时机。

  随后闹出山东长岛和河北乐亭两件死鱼官司,尽管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油指纹鉴定为其撇清了关系,仍引发了舆论和普通民众对海产品的担忧。

  国家海洋局、康菲、中海油三家的“委屈”,媒体记者均已耳熟能详。国家海洋局认为其已经责成康菲披露信息,而康菲则推说按规定第一时间上报了监管部门,中海油则表示不便越俎代庖替作业者说话。康菲中国作为溢油直接责任方,直到7月初才正式回应事故。

  一度,康菲对C平台溢油被海监部门“抓现行”颇感委屈。康菲石油公关顾问约翰曾向南方周末记者否认瞒报。从康菲中国网站上其专门上线的事故专题说明来看,对C平台溢油由海监部门先发现一事,康菲已默认。

  正当不再纠结“瞒报”之时,康菲网站上一条本无关事实的术语解释,却直指“B平台的现象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海底渗油现象”。这条术语用来解释探测潜在溢油点的“旁侧声纳扫描”时,莫名缀上了上面那句话。旁侧声纳扫描是一种应用于水下、类似雷达的技术,可以提供海底轮廓以及附着于海底的物体照片。

  南方周末记者曾致电康菲中国公关部,询问此举是否有康菲为B平台溢油脱责的嫌疑。此前,C平台已基本明确定性为人为事故,而B平台因溢油点在平台外,且无任何钻井设施,一度被康菲指为“自然发生”。康菲中国公关部在记者致电后,在网站上删除了这一术语解释。

  “康菲认可B平台的钻井作业活动引发了地层压力变化。”康菲公关部负责人薛东明回应说。她解释,从停止注水增压到现阶段的反排减压,康菲对B溢油点采取的措施,均是针对地层压力的。

  然而康菲仍有细节令人生疑。在其网站上关于事故情况的公示中,称蓬莱19-3溢油为“事件”而非事故。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于核事故的分级中,“事故”、“事件”和“偏差现象”所描述的严重程度依次降低。国际溢油虽也分三个等级,但并无“事故”和“事件”程度的明确规定。

  “这体现了康菲的傲慢。”一位石油业内人士批评道。

  出了事故习惯“掩埋”而非公布,不利于整个行业积累经验,可能会导致悲剧重演。2010年5月,中海油位于渤海天津海域的“南海一号”钻井平台曾发生溢油事故。这次事故未见任何新闻报道,因事故处理相关方以工作总结的形式发在行业期刊上,才得以留存数据库,并因本次溢油被挖掘出来。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曾于2009年底参加了一次国际海洋保护组织Sea Alarm的“石油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研讨会。当时与会的国际组织希望王能提供中国的相关研究,但王遍寻新闻报道和数据库,发现中国相关资料非常匮乏。

  被扰动的地层

  7月6日康菲和中海油的联合发布会上,曾表示溢油原因为“断层连通海床”。近一个月后,康菲、中海油的事故判断有了更多细节:由于B平台B23井的注水增压活动引起了地层压力升高,压开了断层,导致地层内油水沿断层面上升,从海底泥面一个直径2米、深1米的海坑中泄出,即油藏层与天然断层连通。

  溢油点位于B平台东北方向605米处的海床上(海面距离650米),溢油点所处海域平均水深27米,但油井深度约1200米。一位研究渤海地质多年的石油专家,依据康菲绘制的《B井轨迹与断层关系示意图》,对油藏层与断层关系作了推算。以断层东北向60度倾角算,B23井“打到800多米时可能就穿过了断层”,即油藏层在断层下面。

  据上述专家推算,油藏层和断层的相交处到海床溢出点的距离,大约在1公里到1.5公里。而这恰好符合康菲、中海油“发现溢油的天然断层长约1公里”的说法。

  “打到800多米时即穿越断层,意味着钻井点离断层的最近距离约为300米。”令上述石油地质专家不解的是,300米的距离需要很大的压力,才能压着地层内的油水沿断层面上升并溢出,而“具体的压力数值需要海洋石油工程专家计算评价”。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