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最佳环境报道入围作品:渤海溢油追踪(2)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16:42  南方周末 微博

  钻井作业引起地层压力改变导致溢油,已由监管者、康菲和中海油三方达成共识。中海油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渤海上多“后期油井”,即需要通过注水增压保持采油效率,而注水增压的确也是国际通行的成熟油气开采技术。钻屑回注,则因为将废弃钻井液和含油钻屑回注到地层内,是被作为环境友好技术在海洋油气开发中鼓励使用的。2002年底投产的蓬莱19-3油田一期工程,首次在国内油田的开发中使用该技术,从而第一次实现了国内油基钻井液的零排放。

  然而,通行技术不能改变“祸起压力墙”的事实。“国际上是有回注的标准和要求。”上述中海油人士表示,“但发生事故说明对风险估计不足”。钻屑回注技术平时环境友好,一旦泄漏,则成为不在溢油应急计划中的“新溢油品种”,给海上油气开采平添管理难度。

  B平台从一开始的停止注水增压、回注钻屑,到停产,再到从地层中抽水进行反排减压,其措施均指向降低油藏层压力。

  一位石油业界人士表示,在现行的溢油风险评估中,很少考虑到油基泥浆。康菲中国公布的最新溢油回收数据中,180立方米(1134桶)是油基泥浆、70立方米(440桶)是油水混合物,油基泥浆占了初步估计的溢油总量240立方米(1500桶)的3/4。

  7月19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登上蓬莱19-3C平台时,曾眼见平台井架脚处有油膜。询问C平台经理宗文瑞后,被告知是潜水员在清理海底油泥,搅动后的原油从中散逸所致。7月30日,C平台附近再现长约9公里、面积约0.95平方公里的油带。

  是溢油未止,还是清污所致?7月31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向康菲公司追加通牒,对其未按期完成油污清理作业提出批评,要求其加快C平台海底油污清理工作进度,8月7日前完成海底油污清理工作,8月10日前提交清理回收效果的评估报告。清污结束在即,疑问可能很快见分晓。

  然而,如果地层已被破坏,会不会长期量少却不停地渗漏下去?或者让伤口难愈的渤海,等待下一次地层的自然变动,重回平衡?

  渤海的特殊性

  6月30日,当溢油终被打破“油葫芦”披露出来后,蓬莱19-3油田最显著的标签,是“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田”、“继大庆之后最大的整装油田”。

  一位熟知渤海油气开发史的石油地质学者,突然想起一桩往事。1999年蓬莱19-3油田被发现时,除了地质储量丰厚,轰动还来自油藏之浅——打1公里深就钻出了油,为渤海各油田之最。

  “油藏浅,确实是它的特殊之处。”B平台钻井深度和天然断层长度均为1公里左右,其连通可能性基本已被各方认可,但渤海油气资源分散、地质情况复杂、不易开采的现实,似乎并未影响渤海油井林立的现实。

  作为中国海监一支队的巡查员,侯波飞随海监船走遍了渤海近200个海上钻井平台。针对渤海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监按2个月的周期定期巡查。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近岸、海上钻井超过1500个,是中国渤海、东海、南海西部、南海东部等四大海洋石油基地中,油井数量最多的海域。

  渤海的特点是,油井多,但断层也多。对渤海地质最形象的描述,是一只摔碎的盆子又被踩了两脚。“1公里以上长度的断裂带,至少有上百个。”地质界公认,断裂活动是影响沉积环境和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但断层和油藏层的关系较为复杂。简单化地说,断层闭合有利于油气富藏,断层开口则油溢出。

  渤海海域共分布三条断裂带,其中蓬莱19-3油田位于北东向和北西向两条断裂带交叉处,其“构造层至少有14个断裂块,油藏和构造类型是中国海上油田中最复杂的一个”。

  据《人民日报》2000年的一篇报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渤海湾就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地质勘探。但1999年前后,原油产量才200万吨,直到几个大油田相继发现。当一些外国油企最终失败退场后,当时并购实名为康菲前的菲利普石油公司,却斩获了最大惊喜——渤海蓬莱19-3石油区块。

  C平台事故原因被官方部门描述为“井涌、侧漏”,仅此四字。为堵井涌,C平台C20井管内打入7个水泥塞,成为废井,随后溢油基本控制。但时至今日,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林芳忠一度怀疑,被决绝弃井的C20井管与油藏层相连的某处可能发生了渗漏,溢油才会淅沥不止。

  而B、C两平台相距不超过三公里,两起事故是否关联、是否均因地层连通,各方迄今未有答案。不过,B平台附近溢油点正是通过旁侧声纳扫描得以确认。为排查潜在的溢油点,康菲中国对蓬莱19-3全油田范围的声纳扫描,已经完成了84%。

  “C平台事故是否也是断层连通不好说,要等声纳扫描成像结果。”上述石油地质学者亦深感疑惑。

  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蒋永智表示,渗漏(Seepage)在自然界确实存在,但在生产区域内发生海底渗漏实属罕见。从C两平台周边收油作业看,溢油量虽然不大——每天不过一只可乐瓶——却很难彻底止抑。

  一位参与了事故原因查找的人士表示,尽管和断层有关的溢油不十分多见,但也不能说十分“罕见”,挪威在北海海域就有过类似事故。而钻屑回注出现的问题,壳牌在尼日尔三角洲、雪佛龙在厄瓜多尔也都曾出现过。

  这位知情人士还表示,他曾看过蓬莱19-3油田环评报告中的溢油风险分析部分。这些分析引用的溢油概率、溢油量等参数,普遍照搬国外。即便有本地数据,也不是行业机构统计所得,而是来自政府各部门。

  “溢油应急计划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一些参数必须和所在海域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知情人士说。不幸的是,各生产油井对溢油风险评估的使用,常常直接套用环评或者生产计划中的溢油风险分析。

  另一个事实是,承担海上油气开采风险规避的各项评估,从未将海底天然断层作为强制评估的范围,“因为大量的断层并没有切刀海面,但浅层油藏的断层评估是必要的”。

  脆弱的渤海,林立的油井。蓬莱19-3绵长的事故演化期,会否撬动整个渤海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各方仍在等待。

  渤海溢油系列报道:

  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

  渤海溢油真相

  专家于青岛会审康菲石油

  渤海溢油,人祸所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