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邹志鹏
当地时间12月2日,坎昆气候大会进入第四天。连日来,各国围绕气候变化减缓、资金、技术和长期合作等展开谈判。然而,进入第一阶段谈判的各方却在气候变化减缓这一关键问题上“卡壳”。发达国家纷纷就是否延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大幅减排亮出“底牌”。日本声称,“坚决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美方谈判代表团团长乔纳森继续摆出强硬姿态,声称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必须作出正式承诺同步减排,否则坎昆气候会议进程将无法推进。欧盟维持原有立场,要求中美两个排放大国事先作出示范,否则也不允许将现有承诺“正式化”。最语出惊人的要数日本。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11月30日公开表态,“我们坚决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因为这不公平也无效”,“日本不会在任何情况或任何形势下就议定书设定减排目标”。
墨西哥媒体惊呼,日本的这一公开表态实际上等于要“掐死”于1997年12月在日本“出生”的《京都议定书》。而日本代表团也因此获得当天与会非政府组织颁发给阻碍谈判进程者的“大奖”——“每日化石奖”。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苏伟12月1日表示,日本谋求脱离《京都议定书》违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方应敦促日本不要放弃双轨谈判机制。
《京都议定书》是一项对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协议,其附件一对工业化发达国家2008年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减排量设定具体排放目标,具有严格的监督惩罚机制。但议定书尚未就2012年至2020年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如何减排作出具体规定,只待坎昆会议上达成共识。
艰难的谈判让各国媒体也少了几分最初的兴奋劲。与首日交通暴堵、大半与会代表和记者集体迟到相比,从大会第二天开始,通往主会场的道路畅通无阻,但会场却突然变得冷清,让很多兴师动众赶来的记者无所适从。主会场供应的700比索(约合57美元)的昂贵自助餐,也让记者们望而却步。一些人开始习惯忍受终日空腹,许多首日忙碌、熟悉的身影也突然不见了。
外界普遍猜测,各方很难在大幅量化中期减排方面取得进展。美联社评论说,美国注定难有作为,欧盟则飘忽不定,此次日本突然效仿美国意欲“金蝉脱壳”,《京都议定书》的未来因此变得充满变数。但美国《华盛顿邮报》认为,美中在如何监控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分歧正在逐渐缩小,“这样一来,达成一项有限协定的前景变得光明起来”。
苏伟表示,气候变化问题永远不是一个没有压力、轻松的问题,坎昆会议也不会例外,中方将积极地、建设性地推动谈判取得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