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候变暖导致粮食减产 依赖进口伴有政治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6日13:48  《环境与生活》杂志
粮价波动示意图1 粮价波动示意图1

粮价波动示意图2 粮价波动示意图2

  气候变暖可致粮食减产

  气候变化是国际环境领域和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局部地区可能有利,但整体上看对中国不利。

  气候变暖增加了中国达到未来粮食生产目标的困难,对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和技术管理的要求都将更高,农业额外投入将会增加。据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所著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预警》一书分析,过去30年我国粮食增产中各因素的贡献,气候变化一项为-2%。

  2007年4月23日,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表示:“从现在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大陆的气温会增加0.5到4.2摄氏度,将使中国农业减产5%至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目前,中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为20%至25%,气温上升后,很多害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生长季延长,杂草的生长条件也将更加优越,而要维持此前的农业产量,可能要投入更多的农药和除草剂。

  饮食结构改变需更多粮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改变了数千年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上升,研究发现,这不仅不会减少对粮食的需求,反而会大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因为每产1公斤肉,大约需要4至7公斤粮食。

  另外,中国人均奶产品的消耗量也在逐年提高。奶牛吃的饲料,是粮食作物和苜蓿等草类的混合物。此外,中国的白酒类生产也会消耗相当多的粮食,而且越是高档酒类,消耗的粮食一般情况下也越多。

  苏联的情况可作为了解饮食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影响的一个样本: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原因除了苏联集体农庄体制僵化,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外,主要是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民众提升了对肉、奶、蛋的需求,导致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粮食产量超过沙俄时期最高产量两倍以上,但由于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居世界第一,肉类消费量居世界前五,所以仍需进口大量粮食。

  想扩大进口不能一厢情愿

  面临有限的增产空间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的粮食供应能否像30年前的苏联和当代的日本、韩国等国那样,大量借助进口呢?从经济和政治上看,答案都是否定的。

  客观地看,目前中国扩大粮食进口有四大不利因素。

  第一,中国粮食消费的巨大规模,超出了目前世界粮食出口的供应能力。

  2011年2月,中国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说:“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中国年粮食消费量的四成多,依靠大量进口解决粮食问题不现实。”

  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就提出了引起巨大争议的“谁来养活中国”这个命题,确切地说,这个题目的准确含义是“谁有能力出售中国所需的粮食”。直到近几年,他还认为,中国人的外汇储备足够买粮,并非在经济上不能养活自己,而是说如果中国的粮食缺口大了,各粮食出口国能否给中国提供足够的粮食。

  第二,粮食生产受到气候波动的影响巨大,出口国也会优先保证本国供应。

  在世界范围内,农业并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近年来,不利气候因素经常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2007年,澳大利亚连续干旱,小麦出口量减少400万吨;乌克兰小麦出口也减少300万吨;孟加拉国遭受台风袭击,造成大米减产300万吨。

  2008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遭受高温干旱,暂停小麦出口;加拿大受到水灾影响,表示小麦收成量将减少17%;越南因爆发抢购大米风潮,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印尼也停止出口大米。2010年8月,普京签署政府令,宣布俄从当年8月15日起禁止包括小麦、混合麦、大麦、黑麦、玉米、小麦面粉、小麦和黑麦混合制面粉在内的农产品出口。(编者注:由于俄罗斯目前粮食储备充足,粮食作物长势良好,俄总理普京5月28日声明,从7月1日起取消粮食出口禁令。)

  第三,燃料价格高涨,压缩了中国粮食进口的空间。

  2010年8月,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称,粮食危机的根子在于能源价格高涨,对中国粮食进口造成两方面不利影响:

  首先,燃料价格高涨,促使生物燃料有利可图,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将大量原本供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美国20%的玉米已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据报道,美国2009年收获4.16亿吨谷物,其中1.19亿吨被用于生产作汽车燃料的乙醇,这些谷物能养活全体美国人一年。

  其次,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大多是“石油农业”,即依靠大型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等获得高产的生产方式。能源价格高涨提升了粮食出口国的生产成本,推升出口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得不扩大粮食进口,就意味着中国间接地为油价上涨买单。

  第四,国际粮价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

  在2011年2月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前,法国曾提议将“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交易机制和确保国际粮食安全”作为大会议题,但遭到巴西、阿根廷等农业大国的坚决反对。它们认为,如果国际社会直接干预粮价,造成粮价扭曲,将打击农业生产国积极性,反而会恶化全球粮食供应。

  依赖进口伴有政治风险

  粮食依赖进口不仅在经济上存在风险,还可能威胁一国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和国际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屡次以粮食出口为筹码,改变别国政策。美国地缘政治学者威廉·恩道尔2007年出版的《粮食战争》一书介绍,1965至1967年,美国对印度限制粮食出口,迫使印度改变了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政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中国的粮食依赖进口很危险。他在其名著《大棋局》中称:“中国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国内能源生产的增长。这种增幅的差别还会扩大,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很高速度的话,就更是如此。粮食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使中国人口的增幅下降,人口增加的绝对数字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进口对于中国国内民生和政治稳定变得更为重要。粮食依赖进口,将不仅因成本较高而造成中国的经济资源紧张,而且也会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与石油相比,由于粮食领域不存在类似“欧佩克”的组织,粮食领域受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更加严重。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

  另外,西方国家占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多数。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完全融入西方的可能性很小,西方精英视中国为异类的心态也很难改变,一旦中国与西方关系恶化,不仅难以获得来自西方国家的出口粮食,即使是与中国关系较好的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的粮食出口国,由于中国缺乏强大的远洋海军,进口通道也可能遭到封锁。至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可以通过陆路向中国出口的国家,其产量则很不稳定。

  作为美国长期盟友的日本,也高度关注粮食自给能力问题。1999年日本通过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要求到2010年,将粮食自给率从当时的27%提高到30%;以热量计算的食品自给率则由40%提高到45%。为此,日本甚至不顾“贸易保护主义”的骂名,对大米征收近1000%的高额关税。今年1月,粮食生产大国印度不顾世界粮农组织和美国的批评,宣布限制大部分粮食出口以保证国内供应。随着粮食形势紧张,其他一些国家也可能会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这势必造成世界粮食价格持续攀升。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粮食危机 耕地保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