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彭加木塑像奠基仪式在罗布泊举行(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31日09:52  亚心网
彭加木塑像奠基仪式在罗布泊举行(组图)
图为奠基仪式现场。

彭加木塑像奠基仪式在罗布泊举行(组图)
图为广东代表给彭加木带来了家乡的茶和酒。亚心网 范书才 摄

彭加木塑像奠基仪式在罗布泊举行(组图)
图为彭加木的侄孙在奠基现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彭加木的思念。亚心网 范书才 摄

  亚心网讯 (记者 钱毓)10月29日,彭加木塑像奠基仪式在罗布泊库木库都克举行。来自彭加木的家乡广东以及新疆方面的有关人员参加了今天的奠基仪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华在奠基仪式上讲话。

  今年是著名科学家、全国“双百”人物彭加木烈士失踪30周年。为了弘扬彭加木烈士的伟大精神,广州市白云区委、区政府及中科院新疆分院,联合举办“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路”活动。

  广东方面由广州市白云区政协主席庞文洪带队,广东省科学探险基金会、区委办、区府办、区政协、彭加木纪念中学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高中生,名叫彭祖耀,是彭加木的侄孙。彭加木历史剧中少年彭加木的扮演者、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学生何晓雷也一同前往。彭加木当年的同事、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夏训诚和科研人员代表参加了奠基仪式。

  6月17日,是彭加木烈士在罗布泊地区考察失踪殉难30周年。在这一天前后,在乌鲁木齐、广州市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单位商定,在2010年10月,联合在彭加木烈士殉难地举行“重走彭加木之路”启动仪式和彭加木烈士塑像奠基仪式。参加人员有新疆、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罗布泊科考人员、科学探险爱好者和志愿者。

  2009年,彭加木当选“新中国感动中国百名人物”之一。

  彭加木缘何感动中国感动后人

  那么,一个在30年前就在罗布泊科考中失踪遇难的科学家,缘何感动中国?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6月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他在兄弟5人中排行老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

  194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任助教。

  1949年5月参加革命后,在前中央研究院医学筹备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前身)工作。上海解放前夕,曾参加党领导下的护院运动。

  1956年初,彭加木上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志愿到边疆去。他临时调至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先后去过包括新疆在内的10余省区。

  1957年秋,彭加木患恶性肿瘤,病情稍定,他即赴新疆工作。

  1961年,彭加木晋升上海生化所副研究员。

  1964年,彭加木先后被命名上海、中国科学院标兵。

  1965年1月,彭加木当选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

  1972年,彭加木担任上海生化所病毒组组长。

  1979年,彭加木晋升为研究员,要求调至新疆工作。

  1979年11月,彭加木参加《丝绸之路》摄制罗布泊段专家先遣考察,提出组织罗布泊综合考察设想。

  1980年1月,彭加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兼新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军委、中国科学院批准进行罗布泊综合考察。

  1980年4月,罗布泊综合考察队正式成立。彭加木被任命考察队队长。5月2日,考察队正式出发。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为考察队找水意外失踪。

  198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称号,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55年人生,彭加木将自己完全奉给了发展边疆科技事业,甘当铺路石。在他身患癌症的日子,他顽强与疾病斗争,仍念念不忘边疆科技事业。在病中写下两首诗:

  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竞如何。

  虎出山林威失恃,凯敢府首让沉疴!

  冬去春来物候新,百花齐放草如首。

  病魔缠绵今欲去,抬头西望逐飞尘。

  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为边疆的无私奉献,彭加木成为“科技界的活雷锋”,被评为上海市、中科院标兵,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聂荣臻、郭沫若为他题词、赋诗,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彭加木曾四次进入罗布泊。

  1957年、1964年,彭加木进入罗布泊地区。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最低点,是塔里木水系的归宿,积聚了大量化学物质,钾盐等十分丰富,对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他有极大诱惑力。他走访沿途民众,到实地采集样品,带回进行研究。但随罗布泊地区的第一次核爆,罗布泊及周边大面积划为禁区,彭加木1964年之行成为“文革”中“刺探军情”的一条“罪状”,备受摧残。

  1979年冬,一个机会让彭加木又萌生再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念头。

  1979年秋,经国务院批准,由中、日两国合拍《丝绸之路》大型记录片,为慎重起见,中方组织专家组对丝绸之路楼兰段进行先期考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被聘为专家组顾问。临行前,夏训诚想起对罗布泊有相同期待的彭加木,向彭加木征询意见,彭加木听说后欢欣鼓舞。经向有关部门申请,彭加木被批准为专家组一员。

  考察临行前,彭加木在上海参加会议,得知出发消息后,他提前离会并放弃出国考察机会,如期赶回。在考察结束在驻军招待所,彭加木与夏促膝长谈,彭加木说:“罗布泊的研究要在中国”,又说:“我觉得应该把自己的骨头埋在罗布泊,使它的土壤多一点中国的有机质。”他提出了两人联名提出组建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的报告。

  彭加木返回乌鲁木齐,立即向分院党组汇报了组建罗布泊考察的建议。分院党组很快向中国科学院、中央军委写了报告。两个月后报告被批准。此时,彭加木已被任命为分院副院长。

  罗布泊考察队组建后,彭加木被任命为队长、夏训诚为副队长。考察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1980年5、6月。出征前夕,中国科学院通知夏训诚参加中国沙漠专家团赴美考察。第一阶段考察只能由彭加木独自带队了。

  罗布泊第一阶段考察于5月2日出发,彭加木率一分队9名队员,担负纵穿罗布泊的考察。6月5日抵达罗布泊南的米兰农场(兵团农二师36团场),胜利完成世界上首次纵穿罗布泊的考察。

  在米兰农场休整5天后,考察队于6月11日驱车向东,这是一段新增路线,按照路程,按照往日,所带水、油应当够用。不料,却踏上了一条死亡之路。

  由彭加木任队长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是100多年来第一支全部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罗布泊科学考察队,也是第一支在罗布泊地区划为禁区后进入的第一支科学考察队。考察队由当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的30多名科学家组成,包含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化学、历史地理等专业,于1980年至1981年,先后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考察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考察路线约5000公里。考察成果被新华社评为当年五大新闻之一。

  近代罗布泊考察探险,由1876年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开始,先后有许多探险队进入,著名者有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3次)、英国探险家斯坦因(3次)、美国地质学家亨廷顿、日本探险家桔瑞超、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原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等。由中国和瑞典科学家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于20世纪30年代也进入这一地区考察,瑞典科学家以斯文•赫定为首,中国参加的科学家有地质学家袁复礼、地质与古生物学家丁道衡、考古学家黄文弼、地理学家陈中器、气象学家李宪之、马叶谦、刘衍淮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于1958年也曾进入罗布泊地区进行短期考察。

  彭加木遗失罗布荒原

  新增考察路程的艰难远远超出了预料。途中,经历了沙尘暴、沼泽陷车、迷失路途,第6天才到了库木库都克,与出发点米兰农场直线距离仅400公里。所带油料几乎消耗殆尽,水只剩下10公斤,而且因高温、铁锈完全不能饮用,只能驻守,彭加木向驻军基地紧急求援。

  6月17日清晨,驻军基地回电:“同意送物资,就地待命。”考察队报告所在经纬度后,部队决定派直升机紧急送水。

  库木库都克译成汉语即“沙井”,实际是一片荒沙,驻扎当天下午,他们就在附近寻找,在几处深挖均不见水迹。第二天获知部门派飞机送水消息后,彭加木觉得代价太大,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力更生寻水。因为他在所带的地图上,发现离库木库都克不远处,标有“红八井”、“红十井”的地名,稍远还有一处叫“八一泉”。缺乏地理知识的彭加木,对地图尺寸缺乏认识,所用又是历时已久的旧地图。

  找水与等水,在考察队内形成对立,况且,缺油的车也无法承担找水的任务。

  坚持找水的彭加木,没有打扰其他在帐篷休息的考察队员,留了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签的时间是10点30分。

  这一去,就没有归来。

  四次大规模寻找活动

  考察队员发现彭加木的留条已是半小时后,虽然惊诧他独身外出寻水,但相信他为考察队制订的“不准单人行动”的纪律,一定会很快归来。近5个小时仍不见彭的身影,营地气氛刹时紧张起来,立即出动缺油的车辆冒险向东寻找。途中,在一片枯萎芦苇沙地发现脚印,寻迹再找又消失了。直至太阳落山只能返回营地。晚上,他们点燃篝火、发射信号弹,又将车开上高地,向东终夜开灯,希望给返途的彭加木指引方向。

  直至6月18日凌晨两点,考察队无奈向驻军发电: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电波当即转至新疆军区、新疆分院、中国科学院。6月23日,新华社正式发出短讯,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刊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的新闻。至此,各大媒体、国外通讯社一直关注着有关彭加木及其寻找的信息。

  考察队在报出信息后,不停顿开始首次寻找活动,除用车外,还利用了送水的直升机。除在6月19日,在营地东北约10公里处发现彭加木坐下的印迹和吃剩的椰奶糖纸外,仍一无所获。

  在接到彭加木失踪信息第一时间,紧急开展了救援活动。

  6月19日,当地驻军参谋长朱平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陈善明即赶赴第一线,成立了寻找领导小组。新疆军区下达命令当地驻军连夜准备,尽快出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向上海市委做了专门汇报。

  为尽快出动部队,需空军支援。6月21日、22日,中国科学院、自治区党委分别正式向国务院、中共中央报告。6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做了重要批示,中央军委也下达通知。

  6月20~26日开展的第二次寻找活动,当地部队和考察队共出动136人,在出事点东西30公里范围反复寻找;空军出动直升飞机9架次、安一2型飞机3架次,在出事点东西50公里范围进行离地三四十米的耕耘式、地毯式低空搜索。

  第二次寻找未获结果,提出进行更大规模寻找的建议。

  第一、二次寻找未果后,彭加木夫人夏叔方携子女到达乌市,6月29日,访美归来的考察队副队长夏训诚与夏叔方等乘直升机飞抵罗布泊驻军基地,与驻军首长一起商讨第三次寻找方案。

  彭加木作为一个誉满全国的知名人物,失踪在神秘的罗布泊地区,新闻媒体连续、大量的报道,引起起了海内外的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的电报、信件雪片般向新疆飞来。许多人表示对彭加木的敬仰,对他失踪的关切,不少人还提出了加入到寻找活动中的强烈愿望,有的还提出了各种建议,甚至附上了寻找方向的图件。

  第三次寻找,确定以地面搜索为主、空中搜索为辅,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拉网式搜索,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东路由敦煌出发,西路由罗布泊驻军基地出发。寻找队伍由125人组成,大小车辆31辆。此外,甘肃省敦煌、安西县也派出当地牧民配合。上海、南京还带来6条搜救犬。

  从7月7日至8月25日,第三次寻找实际出动181人、汽车48辆,出动飞机29架次,飞行100多小时,另运输人员和物资40架次,搜索范围4000多平方公里。最后仍未获任何踪迹。

  中国科学院建议,今后结合考察和开发,注意寻找彭加木遗体、遗物。

  1980年10月11日,香港《中报》在首版发表《彭加木突在美出现 熟人见面拒绝相认》的“特讯”,并配发所谓中国留美学者“周光磊”9月20日写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教授的信和9月26日致《中报》编辑的信,还发了题为“彭加木失踪之谜”的“社论”和一个叫“陈棘书”的作者的署名文章,称此为“本报创刊以来所获的最大新闻”,其用心昭然若揭。《中报》这一天的报,煽起轩然大波,导致连锁反应。美国合众国际社、日本《产经新闻》等许多媒体相继转载,台湾的广播电台也不甘落后。

  第三次寻找彭加木,是在盛夏进行,在干旱的罗布泊地区,难度是可想而知,中国科学院决定,今后结合考察工作留意彭加木的遗体、遗物。但因《中报》事件的发生,中国科学院决定进行第四次寻找活动,以为彭加木正名。正式任命夏训诚接任考察队队长一职,由新疆分院与新疆、甘肃驻军共同组队。彭夫人再次参加,并坐镇设在敦煌的寻找指挥部,彭加木的儿子彭海则参与寻找考察。新疆分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熙茂任现场总指挥。寻找工作由8个单位、69人组成,其中科技人员14人,配备大小越野车18辆。科技人员的重点是对罗布泊地区的环境进行重点考察研究。

  第四次寻找由11月10日开始,至12月20日撤出,历时41天,寻找面积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约1平方公里。寻找仍以无果而终。

  但是,历时半年的寻找,证明了一个事实:彭加木已捐躯罗布泊,“将骨头埋在罗布泊,使它的土壤多一点中国的有机肥”,不到一年前的表示,不幸成为了现实。

  彭加木在哪里?

  彭加木失踪后,引起许多猜测,有许多的流言。

  罗布泊地区广泛10万平方公里,上个世纪60年代被列为禁区后,空中、地面戒备禁严,绝无“出逃”的可能。

  彭加木究竟迷失何处?去向只能有三处:沙漠、雅丹、盐漠。

  罗布荒原南,是面积2.28万平方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沙漠北部是羽毛状沙垄分布区,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沙漠北沿与彭加木走失地较近。2005年4月11日,在沙漠中发现一具遗体。夏训诚等于2006年4月赶赴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尸体风干长1.61m,与彭加木生前身高1.72m较接近,脚长、发型与彭加木相近,死亡时间在20年以上,但无遗物佐证。4月26日,对遗骸样品进行了DNA鉴定,但未能得到彭加木家人配合。此为罗布荒原发现的多具遗体中最为接近彭加木特征的一具。

  >相关专题: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路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