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 滚动新闻 >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坎昆会议专题 > 正文
* 地点: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的中庄村
* 环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泉镇以丰沛甘美的地下水源著称。但是,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用于灌溉土地的农业用水和日益增加的城市用水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昔日香泉已不复存在。
* 数字:
683——六七十年代在地上随便刨个小坑儿都能有水涌上来,现在要打100多米深,运气好的时候才能见到水。而打这样一口深水井的费用是10万元左右,对人均年收入683元的香泉镇乡亲们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141——现在的香泉镇,几乎十年九旱,乡亲们吃水主要靠7月到9月降水集中的时节里用水窖积水。为此,县政府也开展了“141”工程来保障人民生活,即:每家实现100平方米积水场,4个水窖,1亩菜地或果地。[详细]
曾因香甜泉水命名的干旱村庄
关键词:修路
以前,香泉镇的乡亲们盼下雨又最怕下雨。不下雨就没收成,可是一下雨,就没有路了。
中庄村的路,是一条小河沟,干涸的时候用来当路走,乡亲们进趟城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河床上都是沙石,人磕磕绊绊勉强能走,交通工具没法通行,极大阻碍了村子和外界的交流。雨季来了,乡亲们干脆只能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门。
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村民们自己挖了一条土路,再后来,乐施会用37万帮村民铺出一条4.9公里的主干道,道路铺好后,村民用1个小时就能走到镇上了。更让乡亲们高兴的是,有了路,终于可以用汽车把辛苦收获的土豆拿到镇上去卖。
关键词:新能源
庄村的刘大爷家新修了暖棚,太阳灶,使用沼气的灶台,这是村里“一池三改”项目推广的成果。“池”即是建沼气池,“改”则是改造伙房、卫生间和圈舍。改造后的圈舍冬天有暖棚,沼气池建到暖棚内,不仅牛羊能更好的过冬,也能保证冬天仍能产生沼气。
乡亲们用上了沼气,伙房的条件比之前干净和卫生了,这不但减轻了妇女的家庭劳动负担,而且省下来的秸秆等还能当作牲畜的饲料,在一个小家庭里实现了各种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利用。一个用来烧水的太阳能灶的价格为100多元,烧一壶水仅需十几分钟,修补容易,几乎家家都在使用。
关键词:上学
香泉镇中庄村是个回汉杂居的社区,在回族村民的传统观念里,上学念书还不如早早学做生意来得实在。前几年,村里学龄青少年的失学问题比较严重。不过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村民们看到生活一天天好过起来,也看到了知识和眼界所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年轻的镇干部小喇是镇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今年24岁,从他那儿得知,他身边的同龄人现在差不多都能上到高中了。
靠天吃饭的农民和干涸的土地
种胡麻的奶奶:亩产120斤的胡麻今年只产了30斤
这是一位正在田里收胡麻的老妇人,她的甲亢症状非常明显。老人已经80多岁了,家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所以即使这般年迈,这般病患缠身,她仍然天天在田间劳作。
然而,这辛勤劳作并不能给她以应当的回报——正常亩产120斤的胡麻今年只产了30斤。尽管已经知道这儿的老人下地劳动是正常现象,她说,“这里的老人,只要活着一天都在干活”。
“颐养天年”一词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生病的爷爷:“生病了忍着”是村民们的药方
这位71岁的老人正在发烧,身上的棉袄已经斑驳破旧。家徒四壁的景象与老人苍老忧郁的表情让看到这幅画面的每个人心寒不已。老人家每天来回要走将近3个小时的山路去种地,只靠这个维持他与老伴微薄的生计。“生病了忍着”,是这里村民们不成文的“药方”。
图文来源:乐施会(官方微博:点击进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