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如此不清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5:07 新民周刊

  被当作“救命药”的人血白蛋白,如今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恐慌。

  撰稿/李泽旭(记者)

  人血白蛋白常被俗称为“救命药”,它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取,直接静脉注射到病人体内,主要功能是增加血容量、解毒以及营养供给。在临床上常用于失血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以及肝硬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等危重病症的治疗。

  然而,被当作“救命药”的人血白蛋白,如今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恐慌。

  从今年3月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人血白蛋白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7个医疗机构使用的36个批次的人血白蛋白进行监督抽检时,发现蛋白质含量全部为零,包装标志为“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杰特贝林制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生产的这7个批次的人血白蛋白产品为假药。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开展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的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经陆续在吉林、山西、湖北、湖南、宁夏、青海、重庆等地查获了一批假冒的“人血白蛋白”药品,并立即采取了控制措施,严防假药流散和使用,有关犯罪嫌疑人已经移交公安机关。

  如此多的假人血白蛋白出现在如此广的范围内,令人不寒而栗。这些假药是如何堂而皇之地进入

医院,又进入患者血液中的呢?为此,《新民周刊》记者请教了多位资深业内人士。

  业内人士介绍,开办一家药品生产企业首先要到省一级政府部门立项,立项建设之后国家要进行GMP检查,通过GMP后,企业试制的样品再进行注册审批,如果合格就可以报价核价,然后上市销售。规模较大的经销商拿到产品的相关文件后还有一个简单的鉴别,药品进入一些地方还要经过首次经销的落地药检。最终,药品在进入医院的时候,医院还要对药品的证明文件进行审核鉴别,同时审核药品经销商的资质。经过一道道关卡的药品还有可能遇到的药监部门的计划抽检和有因抽检(经举报的市场抽检),另外还有医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反馈。

  一支药在最终进入患者身体之前,要经历如此繁多、如此严格的关卡,按理说,人们应该能够放心。但是,不断出现的假药事件却告诉我们危机重重,绝对不能高枕无忧。问题出在哪里?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国家的罚则太轻,制假者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受到毁灭性打击。”一位业内人士感叹道,假药制造者的目的是赚钱,因此假药一般不会直接致死。而相应法律法规中的罚则注重的是按结果处罚,无外乎是几万元经济处罚或吊销执照,很少有刑事处罚。

  “假药频繁出现的另一大诱因就是我国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过长。”业内人士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药企业的数量急剧增长。1980年,我国制药企业只有800多家,之后一度超过了4000家,经逐渐规范减少到现在的3000多家。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加强内部管理之外,各医药生产厂家纷纷派出医药代表从事药品推销工作,主攻方向就是最大的零售单位——医疗机构,有人估计全国医药代表的总数已经超过20万人。同时,更多的是医药流通企业,2002年,医药流通企业约为17万多家。虽然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整顿使得流通企业的数量大减,但是目前仍有七八千家。如此多的销售环节,数十万、上百万的人从事药品流通,必然会有不法分子冒险利用手中的渠道销售假药获利。

  “有人敢造假药,有人敢弄虚作假卖假药,再加上‘以药养医’的医院弊端,假药堂而皇之进入患者身体也就不足为奇。”业内人士感叹。在国家财政对医院的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过分依赖“以药养医”的机制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必然会使得药品进入把关弱化、软化,给假药以可乘之机。

  假药一般是没有疗效甚至有副作用的,难道医生不能及时发现吗?业内人士解释说,2002年以后,国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是下了功夫的,每个医生都有药品不良反应反馈的责任,只要患者有这方面的投诉,都要记录,如果出现休克、死亡、药品说明上没有的反应等比较严重的问题,都应当在24小时之内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但事实情况是,假药在医院使用中很难被及时发现,许多假药都是在其造成患者死亡引起怀疑后一步步追查才被发现的。目前许多医生怕麻烦,怕医患纠纷,工作量又很大,因此多将假药产生的反应归结为其他原因,药品不良反应反馈这最后一道关也就常常形同虚设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