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污染田鼠人体极易感染鼠疫等疾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10:21 卫生与生活报

  民间一直流传着“吃一鼠,当三鸡”的说法,田鼠生活在农田乡村,它们靠吃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鼠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甚至比猪肉的营养价值还要高很多,田鼠能煎、炒、蒸、炸、煮,还可以制成鼠干食用或者腌制,口味鲜美。但是食用田鼠也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田鼠也常出没于下水道、污水沟等场所,可能会受到污染。因此,食用田鼠极有可能造成鼠疫等疾病。

  鼠疫 鼠疫是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第一个,是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带菌的老鼠传播。主要的表现是局部急性淋巴结炎,一般为单侧,多在腹股沟,其次是腋下。局部淋巴结急起疼痛、肿大、变硬,1~2天后迅速加剧成肿块,触痛剧烈,常限制肢体活动,呈强迫体位。临床上常伴有寒战、高热、出血倾向和休克等全身症状,死亡率很高。

  地方性斑疹伤寒 主要通过老鼠身上的鼠蚤传播。另外,食入被病鼠尿、粪污染的食物也可受到感染。本病起病较急,体温可高达39~40摄氏度,发热期一般为9~14天。发病的第5天左右,部分患者在胸及腹部会出现皮疹,24小时内遍布背、肩、四肢等处。初起为粉红色充血性斑疹,以后转为暗红色斑丘疹。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为特征。在我国流行的有两型:野鼠型和家鼠型。人们接触鼠类排泄物、分泌物后,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另外,鼠排泄物污染的尘埃,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头痛、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面红、颈部红、上胸部红,称为“三红”;发热、出血、肾损害称为“三主症”。容易并发内脏出血、肺水肿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钩端螺旋体病 多发生于水稻秋收或暴雨、洪水泛滥之后。症状表现为急性发热与全身酸痛,以小腿腓肠肌和腰背疼痛较突出,肢体软弱,甚至难以下床站立,重者可出现肺出血、黄疸、肾衰,甚至死亡。

  回归热 临床上以短期发热伴全身酸痛、肝脾肿大等症状,其后热退,出现无热间歇期,数日后又开始发热,如此反复发热为特征,故名回归热。

  恙虫病 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以沿海岛屿为多发,多在农忙和洪水期间发生流行,流行于夏季。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其中焦痂与溃疡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在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等较隐蔽的部位,可见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焦黑色边缘隆起的焦痂,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成溃疡,底部出现淡红色肉芽创面。

  截至发稿前,广州市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联合发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提醒市民:“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请不要进食鼠类等野生动物。”

  刘江峰

  新浪健康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