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三伏就要过去,早晚天气将逐渐转凉,气候开始干燥。此时人们往往会有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口燥咽干或大便干结等不适感,这时需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成为“秋燥证”。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不可轻心,以免引起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年轻妈妈尤其要注意了,你的宝宝稍有不注意就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会加重。而到了中晚秋,天气转凉,除导致上感、咳嗽、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以外,由于寒邪收引、血管收缩,脑血管的病变特别是中风也随之而来,对中老年人来说应特别小心。
季节交替时应增强防病意识,适应气候变化,尽量避免秋燥伤人,防止外邪侵入。这个时节都要多补充水分,多吃“凉”的食物。预防秋燥,关键在于调整食谱、科学安排三餐,原则是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向能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具体说来,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应季的蔬果类,如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梨、柿子、百合、银耳、葡萄、柑橘、大枣、荸荠等;三是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少吃辛辣、油炸、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作者系湖南省儿童医院主治医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