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之鑫:医改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21:45  新浪健康

  8月19日,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开幕。众多专家汇集一堂,对中国医改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献言献策。新浪健康频道作为本次论坛的独家网络门户支持,将全程记录本次论坛的进程。以下为本次论坛的嘉宾演讲实录。

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各位代表,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去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实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既是维护十几亿人健康福祉的重大民心工程,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实施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切实的成效,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就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谈几点看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深化医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我国经济形势出现困难情况的背景下实施的。党中央、国务院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举措,果断举措,坚定不移地有力推进。实践也证明,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企稳回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3700美元,这个时期是各种矛盾的一个凸现期,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当前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个是转变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三是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扩大内需、保增长的一个重要举措。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依然十分复杂,我们把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举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能增加投资,又能促进消费,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和内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本身就是扩大投资的有效手段。全面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并且提高保障水平,构筑社会保障的安全化,也有利于缓解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每增加一块钱的医疗保险,可以减少居民两元的储蓄。在美国,医疗保险能使参保认亲的预防性储蓄减少17.%,消费增加5.2%。我国台湾全民保健使家庭预防性储蓄下降了8.6%—13.7%,从而使消费增长了2.9%—3.0%。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认为,我国居民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均消费就能提高5%。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有利于促进医药器械等相关健康产业的发展,医疗需求是一个刚性需求,而医药产业具有关联性强、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去年我国的医药卫生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了万亿元,实现了19%的高速增长,成为金融危机不利情况下表现突出的产业之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规范药品的生产秩序,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药品生产的流程资源,促进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而且可以提高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我国医药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和服务量都仅占5%总数的左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强化政府保基本的同时,通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式多元的办医格局,也有利于医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延续生命、繁衍后代,展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国家来说,体现在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对个人来说,需要使人更好地工作、生活、体验幸福。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3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3.8‰,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尽管如此,卫生事业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不仅影响到群众个人健康,也影响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进程。1980—2009年,卫生总费用增长了大约119倍,人均费用增长了87.9倍,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群众反映强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有利于解决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体现公平、正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使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技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康则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群健康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据世界银行研究,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大约8—10%的经济增长归因于人类健康的改善。哈佛大学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大约30—45%的药品经济体系源于人群健康的改善。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在国家很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亿医疗服务体系和医药保障体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我们要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全民族人民的健康素质,把人口的压力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增长增添持续的动力。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也为改革提供了新鲜的实践水平。同时,经济发展也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多元化的形势,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没有完全有效顾及的情况下,多元化的非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需求日趋旺盛,这使得我国既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疾病与健康的问题,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健康问题。

  其次,城镇化进程加速,需要对现有的卫生资源分布和供给模式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46%,水平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不仅加大了城市的服务体系的压力,而农村家庭空巢化以及人口结构向妇女、儿童、老人倾斜,也明显增加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难度,特别是两亿多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三是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有1.6亿老年人,正快速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医疗保障筹资的巨大压力、医疗费用负担的增加、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等等挑战。

  四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健康服务的模式逐步从治疗向全方位的健康管理转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统筹加以考虑和解决,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成效,也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要立足国情,构建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

  这次医改是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来的,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有着眼于长远的总体设计,又有立足于当前的近期实施方案。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医改的基本方向、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是正确的,取得了群众得实惠、经济得发展、社会得进步的初步成效。

  刚才陈竺部长已经讲得很全面、很充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卫生论坛

更多关于 医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