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盗梦空间》的热映,再度掀起了人们对催眠的好奇,心理学家解释:催眠是一种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特约专家:著名催眠师、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格桑泽仁
短短几分钟就可以潜入别人的梦境,盗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这是时下最火爆的电影《盗梦空间》中的情节,本片掀起了关于梦境与现实问题探讨的高潮。心理学专家表示,电影中的很多原理其实就是催眠。
多年来,催眠总是被披上神秘的面纱,长时期被过度渲染,其实它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催眠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它凭借什么控制人的状态,它真的像不少人所理解的那样“神乎其神”吗?我们特邀国内著名催眠师格桑泽仁教授为您解读这一奥秘。
实例:记者现场被“催倒”
格桑教授用十三年时间对催眠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可以让人在3分钟之内进入睡眠状态,并可完成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高难动作。下面是他首次对外公开的一项催眠试验。
在格桑教授的办公室,将要接受催眠的是四川某报的一位文字记者,旁边还有要见证这一过程的摄影记者。
格桑在白纸上写了6个字,将纸递到文字记者手中,并让他反复默念这几个字。只见站着的文字记者闭上眼睛,一边默念这几个字,一边跟随格桑的语言开始放松。“你的小腿已很放松,你的大腿也开始放松……”与此同时,格桑一直在记者四肢的不同穴位上按压。
约3分钟后,随着格桑一声“倒”的断喝,记者膝盖没了力气,双腿一软,全身开始缓慢下落,很快瘫软在地上。格桑教授的学生将记者抬起,头放在沙发上,脚放在茶几上,而腰部悬空,底下没有任何支撑。格桑又用坚定的口气对记者说:“现在,整个力量集中在你的腰部,你能承受千万斤重量!”记者软软的腰杆刹那间变得硬挺,巨大的力量一下子被聚集起来。格桑泽仁随即指挥其中一个女学生脱掉鞋子,站在记者的肚子上。50余公斤的人站在上面,而记者的腰居然连晃也没晃一下……
催眠,实质上为心理暗示
格桑教授说,催眠其实只是让被催眠者坐在一个便于放松之处,通过对其视觉、听觉或触觉的持续而单调的刺激,使其精力高度集中,引入意识的极度狭窄状态。这种状态介于睡眠与清醒之间,大脑皮层处于不完全抑制状态。认知批判能力降低,抵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患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随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此时,心理医生可对患者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或采取模拟、想象、年龄倒退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上述记者被催眠的个案,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出现这一状态。一般来说,受暗示性比较强的人才更加容易被催眠。
有些人常说,“我知道这样做很不对,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这个“无法控制的自己”就是潜意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潜意识建立良好的统一和沟通关系,他的身心才能平衡,获得有益发展。而催眠,就是找到那个“潜意识自我”的最好途径。
目前催眠在医学上运用很广,包括失眠、抑郁、焦虑及相关症状的改善;某些心身症的治疗,十二指肠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某些不良习惯的改变如网瘾、吸烟;疼痛的控制,如生产、外科手术麻醉及牙科治疗过程的止痛等。
没有心理医生,自己也能催眠
自我催眠疗法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自我调整身心功能和行为状态的一种心理疗法。如果想要自我催眠,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闭目想象10分钟(内容可如海洋,沙滩,天空,草原),做全身肌肉放松训练,然后用一根绳吊一个圆形饰品,让它像钟摆一样摇晃。眼睛跟随它的摇晃,慢慢的感觉眼睛很累,直到眼皮下垂,入静入睡。
如果觉得这样比较麻烦,也可以用图钉来代替,把一只图钉钉在墙上,与平躺时眼睛的水平夹角为45度,用眼睛看那颗图钉,想象它是一个很深的洞,努力看进去它。这两种方法也可以交替进行。
专家提示
电影《盗梦空间》上映后,催眠适时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人跃跃欲试。但催眠术和其他心理治疗技术一样,并非无所不能,也并非人人都适合。如果真需要做催眠治疗,也要对催眠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催眠师的学识背景,执业资格和临床催眠治疗经历。催眠师如果功力不够,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