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朱伟:记者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气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3日19:32  新浪嘉宾访谈
朱伟:记者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气度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作客聊创刊600期

    记者需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气度

  主持人尹俊:北京的新闻媒体多,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太多了,刚才朱先生介绍了三联的工作状态,包括工作环境之后,很多网友在网上问,像您选择员工或者选择下属,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什么样的人是您比较喜欢的,他们很关心这个问题。

  朱伟:第一,我选择的人要有独立和独特想法的人。原来我自己来招聘员工,因为早期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的人少,事情也少,现在我没有这个精力了。我自己原来招聘员工的时候,首先问的问题是他对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的看法,如果他的看法跟我已经看到的所有看法一样的话,这个人我不会选择。他能够有独特的想法,哪怕是想法很怪、有一点超出常理,越是这样的想法,我越是喜欢。

  第二,我要观察一个人,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发展的可能,一个人的气度,决定这个人有没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性,如果这个人气量很小,他眼睛看的只是眼前的事,怎么可能看到更广阔的事。

  主持人尹俊:您第一眼就能看出他的气度来。

  朱伟:从工作中看他对待问题的态度,对事情的处理方法,看他碰到事情以后怎么处理。思想和气度是我衡量一个人两个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的话,这个人不可能成为独立特行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气度的话,这个人不可能变成大家。我要分析这个人,这个人有没有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这个人有没有可能能够成为一流的记者。我觉得他能够成为一流的,我会去培养他,会给他空间,会逼迫他成为一流,如果他不能成为,可能就会被淘汰了。

  主持人尹俊:我们一般要招聘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话,要求有学历背景,笔杆子怎么样,有多少年的从业经验,您对这些没有要求,提了两个形而上的词,思想、气度。

  朱伟:现在文凭说实在话是进入一个单位的基础,如果没有文凭的话,一般来说很难进一个单位,但是在我这里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个人在大学里学习到的东西,很多不能够教给你独特的思想,你独特的思想必须靠你自己来磨砺的。

  主持人尹俊:当然其他的,朱先生没有提到也不代表不重要,那些是基本素质,必须得具备。在这样基础上,还得有思想,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朱伟:不能这么说,在我看,所有的大学毕业生,或者他拿了博士学位,拿了硕士学位,他学习的基础都必须重新进行再教育,在我看来。我们现在大学学的东西,都是特别单一的知识,单一知识不能够解决思想的问题和气度的问题。但是能够提供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来进行培养。

  主持人尹俊:需要自己个人去升华,升华好了,做出来的东西确实不一样。

  朱伟:我在周刊做了15、16年,我看着《三联生活周刊》这些记者成长,有的成长得快,有的成长得慢。在我看来,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阅读量很决定一个人的气度,也可能我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阅读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开拓程度,很决定这个人将来能够走多远。

  生活周刊就发现这么一个情况,读书读得多的人往往最后成长性会好。这也是我对《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的期望,我都希望他们成长快,成长快最重要的东西是要开拓自己的眼界。对于我自己来讲,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我经常说我是一个“杂家”,我现在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是我到现在仍然有好奇心,不断对新的东西有好奇,对知识不断更新,进了这个窗口以后,不满足于这个窗口,再进另外一个窗口。对于知识来讲,能够不断地开拓,知识不断开拓打通,这个人的境界就可以开阔了。

  周刊面临巨大挑战 培养杂志性格是关键

  主持人尹俊:没错是这样的,读书的过程跟很多有思想的人交换思想的过程,可能会帮你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你看到全新的世界,甚至影响你很多价值观,人生观。现在很多人在这方面特别是年轻一代,读的书越来越少了,上网越来越多了,所以大家的口味有所变化。这是目前的情况。

  接下来请教您同类型周刊的竞争的环境。《三联生活周刊》这几年做得非常好,但是有其他的周刊也像雨后春笋一般,特别是近几年,也都出现了。

  微博(http://t.sina.com.cn)网友:《新周刊》好,还是《三联生活周刊》好,亦或是《人物周刊》好?

  主持人尹俊:一下子说了三家。您怎么看待这么多周刊同时出现在报亭的现象,三联怎么来应对?

  朱伟:第一,当初所有人来做周刊,都认为周刊是摇钱树,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创办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觉得《三联生活周刊》最后能成为摇钱树,周刊的传播速度很快,如果做好的话,广告很多,会盈利很大。现在局面不是这样,我一直觉得现在是平面媒体的黄昏,因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信息终端越来越变利,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周刊的成长非常有挑战性,而且周刊普遍都遇到了互联网的挑战,或者更先进的信息平台的挑战。周刊再来发展,面对很多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杂志与杂志之间其实很难来绝对地比较。我始终认为,杂志是由办杂志的人的趣味来决定的,什么样的主编,什么样的团队,决定了一个刊物什么样的素质或者什么样的气度。不同的读者一定是喜欢不同的气质的东西。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一定不喜欢《新周刊》(微博)的气度,《新周刊》的读者也不一定喜欢《三联生活周刊》,这恰恰是构成了期刊之间的差异化,另外也构成了竞争。杂志的气质是不是吸引更多的人,这跟主编的个人气质当然很有关系。比如我的气质和封新城(微博)不同,我的气质有我的很多粉丝,封先生有很多他的粉丝,就看谁的气质能吸引更多的人。杂志也一样,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你喜欢什么样的杂志,就当他的拥趸,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只是不同的审美趣味,不同的爱好而已。因为杂志,比如《南方人物周刊》(微博)是徐列办的,有徐列的气质。我们这些人互相之间都很熟悉,但是我们确实不同。

  主持人尹俊:您的想法是把气质做出来,跟别的杂志不太一样,充分发扬自己,而不是太多考虑所谓的竞争。

  朱伟:因为杂志的内容是办杂志的人决定的,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喜好。总是办杂志的人喜好决定了办杂志的方向。朱伟当主编,就决定了《三联生活周刊》是这个趣味,除非换了李伟当主编了,是另外的趣味,你不喜欢它,可以订《新周刊》,这是一个道理。

  主持人尹俊:时间倒退20年,那个时候所有的周刊都像是一个人办的。现在出现了很多气质、风格、口味甚至特色截然不的很多周刊、期刊和杂志。如您所说是受到它的创刊者个人的气质的影响,您的个人爱好和您的气质对《三联生活周刊》的影响有多大?

  朱伟:这个杂志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从第五期开始做,现在做了595期,到现在为止走过15年,这15年中间走过几个阶段,我们也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然后在成长,也有老读者对新的改变不能适应,有一些意见,不断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杂志一直没变,我们一直在追求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我刚才讲的,我对人的要求,第一有自己独特的,区别别人的想法、思想,第二有一定的气度,这个杂志是和我对人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杂志这个东西,我们读者都是喜新厌旧的,如果顺着一个思路去办的,会厌倦,所以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地改变自己,往往都是这样的改变吸引新的读者,读者层面有改变,改变以后,可能有更多的读者,永远是这样,否则的话读者会越来越少。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