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还会存活下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5日18:01  人民网 微博
张宏做客访谈,畅谈财经媒体的社会责任。 张宏做客访谈,畅谈财经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还会存活下去

  主持人:您刚才多次讲到媒体的责任和媒体的义务,本质上的义务,您觉得现在的经济观察报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张宏:我们做得还可以,但是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这些方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我们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专业,我们自己还要做很多努力,包括记者、编辑的水平还需要提升。第二,我们所面临的报道环境是否足够的宽松和透明,这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经常在报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挠或者是隐瞒,对于记者来说,如何突破这些障碍或者挑战,应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我现在也感受到,很多记者不像以前那样了,记者现在说“走转改”,到基层亲临一线,很多不是自己想看到什么去采,而是别人给你什么,端出来什么菜就吃什么菜。说到责任,经济观察报有没有典型的案例或者正面的例子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宏:说实话,现在一时没有做准备,想不出太多在这方面做的好的案例。我相信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主持人:有没有一个预期,一旦出现了什么,比如说突发事件,或者说负面的事件,我们有没有一些应急的预案,或者有没有一个预期想要做到什么样子?

  张宏: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的记者都会尽可能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这个事件做一些及时、全面的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会通过网络进行报道,通过在微博上发送,然后在报纸上作出呈现。

  张宏: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客观、中立的作出报道事件,这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相信媒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媒体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但是媒体不要忘记忠实的报道事件本身。其他的,比如社会责任、监督责任都是要落到这一点上,你做好你的报道,就是尽到最大的责任。

  主持人:是否可以理解成为是您分享给其他专业性网站的一些经验。

  张宏:不敢。

  主持人:微博给民众提供了很多表达、观察、评论,包括围观的机会。让我们很多老百姓以前没有办法投入到对整个事情的评论,没有话语权的时代,现在变成人人都可以通过大拇指编一条自己的评论,如果你评论得对,或者评论得有人看、有人爱看,可能就会迅速的达到围观。面对这个背景下,有人说随着微博的发展,传统媒体可能在老百姓的地位和重量级就更低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Web2.0 3.0的技术应用,已经对传统媒体有了一定的冲击,微博是不是还会对传统媒体有更深更进一步的冲击呢?

  张宏:很早之前有人就预言到可能报纸会消失,因为当时出现了电报,人们发现电报的传播信息速度远高于普通纸质印刷的速度,但是报纸也生存下来了。在互联网出现以后,有人说报纸可能会消亡。但是我们看到至少二十多年过来,报纸仍然还是好好的活着。另外,有人说因为有了电视,广播会消亡,但是广播也没有消亡。

  主持人:我记得华尔街还是哪家报纸,非常有名,也是百年的报纸,他们说要在近期也要去停刊了。

  张宏:我想你说的是纽约时报,这个信息是有点误解的,因为当时我正好在纽约时报访问,他们意思说在将来某个时段可能会停止报纸的印刷。

  张宏:当然,我们知道报纸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它所存在的这个时代可能慢慢式微了,比如电报,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电报了,但是它仍然存在,它在一些小的领域当中仍然得到使用。报纸也是一样,未来我们可能更多的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或者在移动端,比如在手机或者Ipad上面浏览信息,但是并不意味着报纸就会消亡。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信息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张宏:我们知道现在互联网的信息量是供大与求,或者供远远大于求,如果每个人天天看所有信息的话,你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所有人都希望在一定时间里头获得想要的一定的信息,节约的时间就是给读者带来一个价值。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报纸有一个很好的优势,就是它的篇幅是有限的,它的整个承载的内容量是有限的。对于编辑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在这么有限的版面里头展现读者所最需要的内容,而且是他在别的地方所看不到的内容。

  张宏:另外还有一点,就像现在有很多电子书,但是纸质的书仍然受到一些人的欢迎或者挺多人的欢迎,因为人们阅读的时候,除了对信息所求的功能以外,还有就是审美的功能,以及娱乐的功能。所以,我觉得传统报纸阅读的状态肯定要比互联网阅读的状态更加的让人放松一些。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报纸还是有很多理由可以生存下去。

  互联网是大型数据库 每个人都会做理性判断

  主持人:就像您说的一样,很多人可能现在有了不同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但是可能花了80%或者70%以上都是在看一些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反而报纸能够把读者想要的东西呈现在有限的版面里。随着微博慢慢的推广,恰恰需要一个这样的权威或者一个有力的声音站出来,不一定非要跟微博对抗,一定要有自己的声音发出来。

  张宏:我觉得微博所发的信息都是比较零碎的,碎片化的。人们希望对一个事件进行完整了解的话,会寄托于互联网。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变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人们在微博上面搜索到信息以后,要阅读到更全面的信息会转向互联网,当然微博也是在互联网上运行的。

  张宏:另外一点,我认为是这样,在报纸或者微博以及各种媒体之间是互补的,不能说我报纸发出的声音更加权威,我认为比其他的重要,不是这样的。BBC也用微博来进行报道,你做了一个突发事件最及时发布的渠道可能是微博,你是权威的声音。你要发布及时的话,要借助微博。所谓微博的话,并不排斥权威的和并不权威的声音,它们是共同的存在。我认为就像一个市场似的,会自动的调节。只要你不做太多管束的话,会得到一个更健康的市场,会得到一个更健康的微博环境。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迅速过滤和分辨的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

  张宏:每个人都会做理性的判断,每个人都是经纪人。别人蒙你的时候,自己很明白应该怎样应对它。互联网呈现一个真实事件的时候,你也会知道怎样对付这件事情。

  主持人: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您说的话对不对,微博其实也有它自己的社会责任,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一样有,我们现在是需要一个能够容忍多元化或者五花八门的、百花争鸣的意识形态或者一个形式来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够分辨,而且它自己有一个自己的调节机制。

  张宏:我认为自己要有一个很好的纠错机制。任何一个机制的话,如果是单项的、自我加强的,到最后只能是崩溃。你自己把自己封闭了。相反,你把它放开以后,整个机制,自我进行调节,我觉得它最后的效果肯定会更加良性。就像民主,民主和专制的对比,民主总是花的时间非常长,慢慢的,一百个人当中有三个人说不,就会有人进行讨论,如果有一个人说不的话,可能就通过了,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专制可能一百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说实话,一句话就说完了,构造定下来的事情。我们经常有一个误解,有句话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大事,就是一个小团队做一个决策以后,我就能够把这个事情迅速干好。但没有民主的机制发挥作用吗?我们经常到后面会发现,这所谓的迅速干好的事情有很多漏洞,很多没有想到。英语说的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聪明,所以我认为民主总是比专制更加利于社会的发展,更加符合整个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放松管制,总是比过多的管制更加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主持人:所以我也非常赞同你说的一句话,集中力量办大事,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个工程很快上马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桥垮了,楼塌了。

  张宏:对,很多时候是一个面子工程。这个决策的过程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监督,没有足够透明的时候,你总是想迅速把事情办好,但其实很多时候效果反而不如大家坐在一块儿商量,通过民主的机制来商量。

  主持人:也许过程比较纠结,比较慢,但是结果往往会比前一种会好。

  张宏:我认为是这样的。我认为充分讨论的结果肯定会比一个人匆忙下的结论要好得多。

  经济观察报用多元发展应对新媒体冲击

  主持人:最后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经济观察报在微博时代下或者互联网应用到这么广泛的时代下,它的下一步战略走势或者战略发展有怎样的思考?

  张宏:在目前这个市场中,我们认为先搭好一个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周报以后,我们再有一个网站,能够实时发布信息的网站,我们通过这个网站做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以后,我们把触角伸到移动端,就是IphoneIpad这些上面。

  张宏:另外,我们在整个框架下面,可能还需要多元的产品,比如有视频的内容、音频的内容、文字的内容以及跟读者互动的内容。相比大部分门户网站来说,我们是一个非常小的网站。我们希望尽力地做到专业,做到专注,以及我们自己的新闻是独家采写的新闻,这样能有别于大部分其他网站所提供的内容。

  张宏:微博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发展战略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它明显的提示我们,移动端现在会比Web端更重要,就是互联网退后一步成为巨大的数据库。我们应该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移动端上面。但无论如何,对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挑战还是要及时的、真实的报道新闻,报道市场变化。

  主持人:感谢张总,经过您跟我们的分享,我们感受到一个非常透明、非常公平的经济观察报,也希望您的期望能够早日实现。

  张宏:非常感谢您,谢谢广大网友。

  主持人:各位网友,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再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更多关于 媒体社会责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