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交5000万元,保证你出品的电视剧进入收视前10强。”日前有媒体披露,一家“电视研究机构”称支付“推广费”就能拉高数据,让制作公司得到好看的收视率。
收视率是衡量频道和节目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近年却时常传出涉嫌数据造假的新闻,崔永元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它被不少媒体和评论当做标题。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收视率却是“硬通货”,大到一个频道,小到一档节目、一部电视剧,有了好看的收视率数据,就不愁拉不来投资和广告。原本是电视产业“游戏规则”的收视率统计,缘何成为“被游戏”的规则?
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千万观众
上周,一位电视剧制作人收到了广告短信,有意思的是,“免费试用,不灵不要钱”的产品是“提高收视率”。收视率成了买卖?有人不无担心:频道和制作机构花“小钱”买来高数据,然后从广告和投资方那里赚到“大钱”,围绕收视率,电视产业正在形成所谓的灰色产业。
发广告短信的“电视研究机构”表示,只要交纳一定数额的推广费,就能让电视剧获得漂亮的收视率数据。为了证明“有实力”,“电视研究机构”还特意选了2天,将某频道一档节目的收视率从0.4%提高到1.14%。该机构甚至为“合作”准备好了合同,条款按质论价,注明将电视剧收视率推高0.8%和1.0%,每集推广费分别为3000元和4000元,收费随收视率的增加而递增,封顶为每集7000元。如果每年支付5000万元,就可以保证电视剧进前10强。
看到5000万元,很多人不免吃惊,为什么有人有胆量开价5000万元“提高收视率”?收视率对于电视剧或者电视频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收视率数据的确很值钱,关乎频道的广告收益、制作单位的分成比例,就像高考分数线对学校和考生的意义一样。”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别小看了收视率数据中的“1%”:在上海地区,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节目增加观众人数超过10万;虽然全国数据的统计基数不同,但是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多了千万计的观众。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足以吸引众多广告商和投资商。目前最火的一档选秀节目,随着全国收视率从1.5%升至2.8%,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元飙升至36万元。按每期节目20多分钟的广告计算,单期节目的广告费就超过3000万元。
“在利益驱使下,收视率作弊就成为一些频道和电视制作公司争夺市场的‘捷径’。打着收视研究、广告咨询名义的数据造假公司也应运而生。”某制作人说,全国每年能播出的电视剧只有一半,卫视频道的娱乐节目又十分雷同,明码标价“买卖收视率”,折射出的是电视行业的竞争困局。
影响一家样本户,收视率就能翻倍
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多了千万观众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利益,难怪收视率会成为“被游戏”的规则。那么,收视率数据又是如何被修改的?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让收视率数据上升1个百分点?
一位电视制作人告诉记者,“提升收视率”的业务标靶,是正规收视率调查机构选定的样本户,方法则是挨家挨户搞“公关”。
目前,我国电视收视率统计的主要方法是在样本户的电视机上加装类似机顶盒的收视测量仪,只要在某个频道停留一定时间,收视测量仪就会记录、生成统计数据,然后根据时长时段,计算出收视率。“装了收视测量仪后,家里的电话、地址,好像全国各地的卫视频道都知道了。”曾有样本户向媒体诉苦,不堪电视台、制作公司以及所谓广告咨询公司的种种“公关”。为了让某个频道或者节目在样本户家中增加曝光量,被测量仪记录,“公关”人员不仅会按月支付调查费,逢年过节还会寄上礼物。
“有的样本户想,不就按一下遥控器吗,于是被‘公关’拿下了,殊不知这样的影响有多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样本户较少,在千万户电视观众中,只有几百户样本户,所以只要影响了一家样本户,收视率就能出现显著变化。此前,某家卫视通过“公关”手段,让一户样本户全天关注该频道,当地该频道的收视率顿时提高了0.2至0.3个百分点,收视份额翻了一番。有媒体报道,一些卫视频道请“品牌推广公司”对样本户“公关”的费用,甚至每年高达千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唯收视率的恶性竞争,是各家频道高度关注收视率的原因。同时,收视率调查缺乏监督,没有惩戒机制,也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形成“公关”样本户、叫卖提高收视率数据的灰色产业。“当电视收视率数据因各种干扰不再被相信时,谁会是赢家?”
本报首席记者 王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