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氏传奇”流传的媒体反思——也谈主流媒体如何防止虚假新闻
今年一季度,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的虚假新闻在一些主流媒体上传播,虚假新闻为何能够通过层层把关?在地方到省级乃至中央权威主流媒体失去防线的背后,又留给媒体从业者怎样的反思?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指出虚假新闻传播的背后,暴露了求证意识缺失、把关人缺位、媒体从业者浮躁心理等问题,提出要用贯彻“走转改”精神,夯实采访作风,加强求证意识等举措来维护新闻真实性。
2012年6月9日,温州警方抓获了因涉嫌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犯罪潜逃的温州商人林春平,而此前他还因虚假收购美国银行事件而名噪一时。短短几个月,林春平从媒体聚集焦点、谎言编造者到犯罪嫌疑人,大众媒体由盲目追捧、虚假传播到批评曝光……角色如过山车般转换。如今,事件虽已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停止。在这次虚构的银行收购事件中,正是众多媒体特别是一些主流媒体的低级错误,使虚假新闻得以传播,帮助“林氏传奇”泡沫急速膨胀,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虚假新闻的流传也在拷问主流媒体:在当下复杂传播环境下如何杜绝虚假新闻、又怎样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一、虚假新闻是如何传播的
根据当时情况,可以把谎言的传播分为:端倪—开始—蔓延—升级四个阶段。从谎言出现端倪到全国性的广泛传播,只经历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回顾整个事件可以看出,端倪出现在2011年12月20日,春平集团刊登有关“美国银行工作”的招聘广告。
传播开始:广告刊登后两个星期,2012年1月5日,当地某商报出炉了第一篇报道《“春平”提供的银行工作岗位令人心动》,成了主流媒体传播的始作俑者,标志着“林氏传奇”谎言从个人酝酿到媒体传播的开始。
传播蔓延:此后,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多家媒体相继以《“东方犹太人”抄了西方犹太人的底》《温州人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等醒目标题加以报道……短短几个星期,林春平迅速炙手可热。
传播升级:在第一篇报道出炉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一家主流媒体推出质疑报道。1月31日,浙江省内很权威的一家平面媒体以《温商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为题在头版报道。随后,各大报纸又持续报道。全国不少媒体都作转载,“林氏传奇”并没有停止流传,反而愈演愈烈,虚假新闻在主流媒体中的传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虚假新闻传播的反思
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的虚假新闻能够过关斩将,创造了一个主流媒体的假新闻传播奇迹,的确值得反思。
1.媒体求证意识的集体缺失
笔者曾在三月初赶赴温州调查。一位资深媒体人痛心地指出:媒体缺乏最起码的求证意识,不对报道求证核实,使得虚假消息得以蔓延传播。“不求证不核实”——如同司法机关没有证据就审判定案,是非常低级可怕的错误。
2012年1月5日,某商报刊发第一篇报道《“春平”提供的美银行工作机会令人心动》。而此前林春平刚刚在这家报社刊登过虚假招聘广告。
这篇报道中第一次写到:“英属维尔京群岛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由林春平先生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去年末,集团收购了美国特拉华州的一家有85年历史、之前由犹太人控股的银行,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这篇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三个公司构成了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的基本事实。而这些材料,都是由当事人林春平向记者提供的,按照材料来源,应属第二手材料,是“假象”还是“事实”,这就需要记者加以核实求证。
我们知道,对材料的核实一般来说只能是用其他的材料来证实,但记者仅仅是向林春平本人核实求证,这就犯了一个自己证实自己的致命错误,也就是用(林春平自己)来证明他本人(自己收购了美国银行)。这就相当于在法庭上让指控人当证人,把需要证明的东西当成了证实自身的东西。
主流媒体的第一篇虚假报道出炉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怕的“同级求证”。我们知道,不同媒体在“事实—→报道”这个信息传播链中处于同级位置,在核实新闻事实时,要尽可能利用不同来源、渠道和层次的材料相互印证,以校正信息传播的误差。但事实并非如此,此次虚假新闻的泛滥传播,源于当前部分媒体存在的一个可怕现象,那就是“同级求证”。所谓“同级求证”,也就是把同级媒体已经采访报道过的新闻当做事实,而不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核实后发布。有时候,一条假新闻会同时出现在数家媒体上,出现假新闻“共振”现象,有研究者称之为“一报感冒,众报吃药”。
在第一篇虚假消息出炉后,温州当地其他媒体也纷纷报道却没有一家核实材料真伪。显然,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第一篇报道已经对收购银行的信息进行了核实,这也是假新闻能在多家媒体流行一时的原因之一。
2.媒体把关人的集体缺位
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来自报道的真实、权威。其背后不光是记者的职业素养,更主要是媒体组织有一整套制度的保证。“把关人”(gatekeeper)就是其中之一。
60多年前的“把关人”理论非但不过时,相反,在当下复杂的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更应该加强把关意识。
1947年,传播学的奠基人卢因在论述“把关人”问题的时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才一岁,第一台个人电脑还没有诞生。此后,当传播学者怀特提出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的时候,也不会料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传播的革命。
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显然,在林春平事件的虚假报道中,记者第一道防线失守,主流媒体还应有多个环节可以弥补过错,阻止虚假新闻的传播。但令人痛心的是,在这次虚假新闻传播中,不是个别、而是众多主流媒体把关人的集体缺位。记者求证意识的缺乏遭遇把关人的集体缺位,一个假新闻传播的奇迹就这样发生。
3.媒体从业者的集体浮躁
近年出现的虚假新闻,呈现出传播速度加快、社会影响增大和社会危害加重等新迹象。这当然有其复杂传播环境的客观因素,但是,主流媒体防线集体失守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从业者的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下容易失去新闻原则。现在看来,林春平的谎言虽然低级,但确实是经过预谋,有其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在时间上,林春平别有用心地选择在世界温商大会前夕抛出收购美国银行的消息,果然一下子就吸引了媒体的聚焦,又正值温州积极申报“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当口,既暗合了当前经济环境下大家对温商在金融领域突围的心理需求,又满足了媒体如饥似渴寻找合适成功事例的心态……所以当林春平声称自己花6000万美元收购美国西太平洋银行的消息时,失去理智的媒体,不由分说一头扎进“林氏传奇”谎言的漩涡中,甚至有媒体将林春平的海外银行收购解读为“温州民间资本在金融业左冲右突十年却未有结果的一次破冰之旅”。期间一些专家和温商社团负责人一开始也都站在了林春平一边,浮躁心理的集体呈现令人深思。
复杂传播环境中更需求证意识。假新闻的四种主要传播形式中,有一种是由利益机构有组织地制造虚假信息,进而被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交互放大。利益机构(春平集团)制造的收购银行虚假新闻正符合这一特征。正因如此,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下,记者的求证意识更为重要,往往能形成杜绝虚假新闻的有效屏障。
三、真相如何浮出水面
今年二月份,对林春平收购银行的质疑声渐起,笔者也对此作了整理。
1.一位旅美华侨的求证
今年2月初,温州本地论坛第一次出现了质疑声音,温州一位旅居美国多年的华侨就此展开了求证。这位华侨从特拉华州政府IRS(税务局)调来的数据发现:截止到2012年2月26日报税单显示,“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居然为零,也就是说,林春平“收购”的所谓的银行,其本身就是一个影子。
包括旅美华侨在内的国内外网友纷纷质疑并提供证据,确实令主流媒体汗颜。试想,温州当地媒体如果当初能够像这位华侨一样核实,就不会有虚假新闻的大肆传播了。
2.新媒体的力量
在众多质疑声中,最先发声的并不是媒体,而是普通的网络参与者。在事发地温州,众多知名网站论坛形成了对林春平事件的热议,一时间成为除主流媒体以外一股强大的力量。
网络等新媒体成为流言传播温床的同时,也在释放出巨大的舆论力量,微博言论对公共事件的影响也更具广度深度,主流抑或非主流,在复杂的传播时代,又是一个令主流媒体思考的话题。
3.公信力,来自调查
随着质疑声渐起,许多主流媒体也迅速行动介入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在美国实地调查的结果,让事件重新回到主流媒体的掌控之中。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于3月4日前往特拉华州实地采访,甚至来到了公司的注册地址“特拉华州威明顿市北槟子街1201号‘One Commerce Center’的600室”调查。证实林春平在该州注册的实体名称为“美国新汇丰联邦财团公司”(USA New HSCB Federation Consotium INC)只是个普通的公司,根本不能从事银行业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先后向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美国通货监察局(OCC) 、特拉华州银行专员公署等美国三家银行监管机构求证。最终证实:美国特拉华州根本没有“大西洋银行”。
正当新华社记者在海外实地调查不断取得新突破时,事发地媒体浙江卫视也通过实地调查独家揭露了林春平慈善捐款的虚假信息。事实上,林春平此前宣称的拿出2200万元做慈善的消息并不属实,截止记者调查时为止,林春平没有向慈善总会捐过一分钱,但他却为自己换来了温州市瓯海区慈善总会春平分会会长的头衔。这些调查求证的作风,重新树立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新闻真实性:不变的追求
维护新闻真实性不仅是媒体从业者的铁律,更是当下深入贯彻“走转改”活动,主流媒体抢占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和“话语权”,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需要。
1.主流媒体传播假新闻, 后果更严重
面对谣言,受众总希望在主流媒体上寻求答案,终止流言。网络上流言再多,可能不会引起注意,但是主流媒体哪怕只是传播一条假新闻,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林春平的谎言传播中,主流媒体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正视听、树权威作用,反而直接误导了一些领导干部对林春平的表扬,误导了受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极大损害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2.真实性是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必然选择
正因为主流媒体肩负的责任,更要求主流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高度负责。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在速度上,我们已经快不过网络,赶不上微博。但是,如果连真实和权威都失去了,主流媒体将失去公信力,失去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讲,主流媒体追求真实性,是时代的要求,是当今面对媒体空前竞争的要求,是主流媒体重塑权威的要求。
3.真实性是“走转改”的需要
当下,新闻战线正在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给新闻工作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受到各界好评、引起强烈反响。
主流媒体传播虚假新闻,显然有违“走转改”活动的宗旨。事实证明,只要秉承优良传统,主流媒体就会显示其强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012年3月13日,林春平面对铁证召开媒体沟通会承认说谎并向公众道歉;3月16日一早,林春平在媒体揭穿其慈善骗局后向瓯海慈善总会紧急捐出了60万元善款;3月29日,林春平又辞去温州市政协委员的职务,这距离林春平1月18日履职之日仅仅71天……谎言编织者最终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主流媒体也彰显了舆论力量。“林氏传奇”假新闻流传已经结束,但是新闻每天发生,谣言还会继续,主流媒体对虚假新闻的防范和新闻真实性的追求还远未停止。(文/龚 奇)
参考书目:
1,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2, 《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3, 《中国记者》“走转改”特色专栏集萃(《中国记者》2011第11期,2012第2期)
4, 《假新闻的原因和治理——杜绝虚假新闻研讨会综述》(2011年4月28日 交通报协 作者:杜迈驰)
5,《“走转改”的意义》(《青年记者》2012年第4期,作者:储瑞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