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波:首先感谢刚才美女主持人的邀请,我们认识很多年了,第一次对我这么肯定。在开始分享之前我想先做一个调查,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哪些是在媒体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哪些是在企业里做新媒体工作的?
看来今天是媒体的主场,我想说,其实我们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因为对于很多传统媒体来说,现实总是很残忍,上个月我跟两个主流媒体的主编一块出国,结果回来不到两周,他们都创业去了,而且都还拉我入伙,因为我们会玩社交媒体。今天实际上我们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政经大刊,是怎么样成长和进化的,因为说到进化这个词,其实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这种蜕变是特别难的。别看中国新闻周刊好像听上去是一家政经杂志,但是今天实际上我们已经是一个全媒体矩阵了,我们现在有自有账号9个,代运营的企业账号17个,一共是26个账号,有2个微博账号,一共是28个,平均每天大概为社交媒体产出140多条内容,如果不用微博,因为微博的粉丝特别大,有2200多万,微信整个矩阵大概能覆盖到500多万人,每天至少1个10+,是这样一个架构。
这句话就是对我们的一个概括,我们就像一条被逼上岸的鱼,非常幸运的进化了,因为很多进化是失败的,但是我们今天现在看起来其实我们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在商业上,都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是非常幸运的进化了。
其实我站在这儿,大家看我好像挺年轻的,但其实我已经是一个传统媒体的活化石了,我是01年进入中国新闻社的,大家都知道2001年到2010年是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比如说像很多今天非常重要的市场化媒体都是在这10年间诞生的。中国新闻周刊在这10年间实际上也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我印象中有几年实际上我们每年大概都有500%以上的增长,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是蛮土豪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10年是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我们不但做了中文版,我们还做了中、英、日、韩、意,还走出国门,还做了很多外文版的。其实今天很多互联网新贵真正走出国门的也并不多,但是当年我们其实做到了,当然现在依然在做。
我们的转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真正的转型是从09年开始的,09年那年我们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就像很多传统媒体在当年做的那样,我们做了一个网站,大概招了二三十人,做网站了。那一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契机,还是得感谢今天的美女主持人,09年的时候美女主持人向我们发出了新浪微博的邀请,在09年的时候我们作为第一批入住新浪微博的传统媒体,到现在一直积累到2200多万的粉丝,实际上通过这个我们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社交媒体,什么是分享转发,社交媒体是怎么玩的,实际上从09年才开始入门的。其实这个时候对很多传统媒体来说,这关的转型就特别难,当你发现微博的内容跟传统媒体的内容其实有很大的区别的时候,它的传播规律有很大区别的时候,其实这种转型的困难就出现了。
我们按时间轴往下走,2010年的时候最流行的是APP,那一年在我印象中,就是IOS和安卓工程师的身价简直是水涨船高,可以说一个月一价,所以说2010年当时我们作为当年的土豪,我们就做了国内应该是第一款的杂志APP,在2010年初的时候就上线了,当时也组了特别豪华的团队,2011年一气推出了9款APP,做了很多产品的尝试。2012年我们又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我们学会了用视频来讲故事,这个在今天看来其实非常重要的。
到了2013年,大家称为微信元年,因为有微博的经验,所以我们的微信一直都还不错,到今天还有80万的用户。最关键最关键的是到2014年,2013年初的时候其实我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就是我们把我们原来的技术团队解散了,把原来的产品团队解散了,但是留下了最有价值的、最好的内容部门的人,我们做了一个叫“有意思”大家族的有组织的自媒体的矩阵。
这是一个观点,“转型是个伪命题,进化才是硬道理”大家如果真的从传统媒体转的话是特别困难的,因为这本身就是另外一个物种了,所以它真正的对于媒体的考验其实是在于进化。
这个是我们在2014年之后迅速形成的这么一个我们叫“有意思”矩阵,这边像酒桶一样的是我们的自有品牌,就是自运营的账号,这里面展示的中国新闻周刊有两个账号,一个是中国新闻周刊的主账号,还有另外一个账号,他们基本上是跟着周刊原来的风格在往下走的,偏政经一些。剩下的7个号,我们都是垂直化的,比如说这个是我们的汽车账号,现在有20万用户,它是我们的一个特别资深的汽车编辑做的,大概在报纸做过6年,在汽车之家做过2年,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汽车编辑,他其实创造了一种,当时在2014年初做的时候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牌就叫汽车类似的吐槽体,特别的火,他头条一般的阅读量都在5万—8万左右,经常10万+的。
有了这么一个矩阵,我们大概通过这28家的这么一个自媒体的矩阵,每天发布140多条内容,覆盖大概接近500多万的用户,每天至少10万+,这是我们的自媒体的矩阵。
其实看到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第一个定位了,就是我们现在实际上有一个新媒体新的定位,我们叫中国领先的社交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就是基于这个矩阵,我们有底气说我们的第一个定位,今天在社交媒体上主要的还是很多小而散的或者原来的段子手,真正有品质的内容还是不够多。
大家看中间这张图,这张图看起来好像还在转的样子,这个是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叫企业级自媒体定制专家,到今天为止我们大概,因为这里面少写了,我们一共做了18家企业的微信运营,我们代运营18家企业,这里边既有比如说很传统的像能源企业、像中国华电、中国石油,还有比如说一些金融企业,包括像华夏银行、嘉实基金,还有一些文化企业,华谊兄弟。这个是我们的代运营的矩阵,到今天为止做了18家企业,涵盖了基本上大的行业,包括地产,华夏幸福基业,现在最活跃的一个地产商,包括制造的,还有包括最大的,去年得了企业微信排到第二名的,还有代运营的。
简单过一下我们的矩阵,首先当然最大的还是微博,因为我们从09年开始做,现在实际上是有2200多万,其实很多人都说好像微博的活跃度下降了,但从我个人来说,我们并没有这个感触,我们认为很多人在重新回到微博,而且微博他的这种市场价值也还是在一个持续释放当中,其实从数据来看的话,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保持着每天发60多条内容,原创率99%,活跃粉丝度达到31%,平均每条转发是1000次,评论是200条,这就是我们用数据来说话。很多人如果认为你的微博不够活跃的话,其实应该回过头来,你真正对于微博这种内容,或者说你的互动跟整个的运营是不是到位了,这个是我们这个微博。
另外,其实基于我们原来在微博上的经验和团队,我们微信目前最新数据应该是90万,就是我们是在2013年7月做的,我们其实错过了当时最早腾讯微博给微信导流的机会,因为我们当时腾讯微博也有700多万粉丝,然后我们整个微信的90万用户其实是一个一个积累起来的。
这是一些所谓的奖项。
这个“有意思”是2014年5月份才上线的,现在有40万用户,因为今天来的我看了一下,都是做时政类的媒体,包括我们也是,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做“有意思”这个矩阵?很大的原因就是说,我们希望做一些更轻松的、更有趣的、更有意思的,这个实际上我们当然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在美国一个做社交媒体的内容供应商,基于现在分享和阅读的时代做社交媒体。这里边有一些量比较大的这是最近我们做的。
这是汽车的一个号,其实它的营收已经超过我们主账号汽车广告的营收了,整个这个号做的也特别有意思,叫“讲真话,敢吐槽”,创造了这么一个体,买这10款车你就成了傻瓜,类似于这样的,这样的内容实际上是会在网络上疯转的。
这是我们的视频工作室,我们有4个栏目,“教你一招”是用漫画做一些好玩的知识,“有意思的人”是年轻人的一些访谈,“天工开物”是偏手工的,“INTV精选”是一些特别策划的热点。
这个又重新回到我们的定位,我们叫领先的社交媒体内容供应商,第二个,企业级自媒体定制专家。其实在我个人感觉来说,你去做一个号是很容易的,如果你原来写的很好,然后你原来底子也很好,你又有一定自己的资源、人脉、渠道的话,你是可以把一个号运作好的,关键在于你做了这个自媒体以后,你的生意、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你怎么可持续的往前走。我认为我们实际上,我们的成败并不在于一个账号,我们的成败其实在于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架构,就是我们是一个有组织的自媒体,而且我们充分的市场化、商业化。今年大概我们这个矩阵有2千万左右的营收,团队也就是30个人左右,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营收状况,这个是我认为我们跟别的媒体不一样的,我们不是说为了迎合现在融合的大潮或者新媒体做几个特别好的号。我们跟别人的区别就在于,其实我们做了很大的一个模式,包括我们的营收,原生广告也有这样的企业级自媒体定制,形成了很好的商业闭环,这个我觉得是我们不一样的地方。
说到这儿大家会觉得我老王卖瓜,其实是分享一些干货、分享一些经验了。我们的新媒体团队实际是完全独立的,跟我们的编辑部应该说另起炉灶,我们是一个全新的团队在搞新媒体,因为我们的内容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去时政化了,只有我们的主账号仍然有时政,在我们其他的科技3C大人的玩具、做美食的开饭,这些实际上都已经离时政很远了,所以我们也具备了建立一个全新团队的这么一个条件。
这个说的是内容方面,我们简单过一下,因为做了这么多微信账号,肯定要总结一些原则、总结一些规律的,我简单说一下我们总结这些东西。第一个,我们叫社交货币,社交货币并不代表你在现实中的价值,而是虚拟媒体中的价值,原来说人有三重境界,傻逼、装逼、牛逼,社交货币说的就是你在社交媒体上怎么从第一层境界走向第二层境界,甚至到第三层境界,比如你挺傻的在社交媒体上就表现的聪明一点,我们就准备了一些干货。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我忘记下一句是什么了,在座的有的人可能知道下一句是什么,这样的帖子还冷幽默的。还有这个书,可能你看过这个书,但是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
第二,情感共鸣的,实际上能够激发大家这种情感的,比如说让大家特别的爱、特别的恨,能够激发你的这种情感的因素的,比如前段时间天津大爆炸,比如说之前的人贩子死刑,很多企业都在利用这个做文章,因为能够激发出你的强烈情感共鸣。我们看其实这个情感共鸣很大程度上不亚于社交媒体的一枚核弹,我们这个106万的用户,这个实际上,之前有一组很火的图,叫“牵着你的手环游世界”,终于有了大结局,这个做的很早,迅速一周之内有106万,这个肯定很多都是秀恩爱的,沉浸在情感世界当中的人们愿意分享这些东西,并且引发了更大的情感共鸣。
另外一个也很有情感共鸣的,这个也是创造了特别大的一个阅读量,大概381万的阅读,类似于这样的,我们叫情感共鸣。
第三个,身份认同。今天大家坐在这儿都是希望把新媒体做好,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类人我们会愿意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些技巧、一些方式方法,甚至一些我们大家都关心的,叫身份认同。这个我们也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在毕业季的时候,大家都在做毕业季、晒毕业照,我们当时就做了一个毕业照的解析,“现在混的不好是不是你当时的位置站错了”,这是我们当时做的轻原创,当时引发了很多的转发、点赞,总的阅读数超过53万了。很多这种,比如说“妈妈,赞美我一次”,实际上会引发一种很强烈的身份认同,就是你是这类人,你就会在你的圈子里面。
另外一个5秒原则,大家知道原来PC时代是30秒原则,看网页、提要,现在实际上就是方寸之间的一块地儿,其实也就是5秒的时间,实际上你的第一条的图文决定了你今天是不是白干了,你的颜值够不够高,所谓的文字、标题是不是能在5秒钟内把人留住,这个是我们一个5秒原则。也有一些例子,比如说这篇,这篇时政相关的,当时周永康刚刚公布,我们做了大老虎倒掉之后,有很强的时政暗示的意味。三里屯这个是在优衣库事件之后,其实是很深度的,是对三里屯那个做了深度调查,这个就是5秒原则。
第五个原则,LIST原则,其实你的微信编辑或者自媒体编辑要把自己当处女座一样,你要把一些尽量的清单化,因为这年头大量的阅读其实都是碎片阅读,都希望知道你的阅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或者把重点过一遍知道你说什么,这个也是我们做的,很早以前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去年。比如今年上个月的时候,“30个你万万想不到的知识,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那些强迫症的人一定会看到第30个,这就是LIST的效果。
因为我们是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讲的,作为一个机构媒体来说,我们不能玩票,我们也不能做两个号就完了,对中国新闻周刊来说这还是未来非常重要的非常核心的营收增长点,所以它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实际上就这么一些方式,刚才说到的,一个就是原生广告,一个就是企业级自媒体专家,还有第三个,“有意思”的自媒体联盟,我们有一个精选100,我们希望这些有品质的号能够团结起来,我们可以全互换、品牌护推、运营共享,我们形成一个联盟,这是我们的一个盈利模式。我们现在营收可以达到1千万,是非常好的盈利状况。
最大的挑战是人,我其实特别有共鸣,这是一个特别浮躁的时代,能够坚持在一个机构媒体做新媒体能够坚持下去,因为我每次跟原来的同事、朋友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又有一拨人创业了,然后第二天又有一拨人创业了,永远都是在路上。对我们来说,其实我们是一个大概30多人的团队,我们现在技术很清楚,就有一个技术,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最核心的,因为这是一个不缺平台的时代,这是一个平台泛滥的时代,真正缺乏的是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所以我们把我们的重心是完全放在内容上,我们希望这个团队原来是编辑,现在我认为他应该是专栏作家、产品经理。